“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自古以來,人們就十分鐘愛“月”這一意象,並賦予它真摯的情感、理想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寓意,古代詩人喜歡寓情於景,透過對月亮的讚美,表達對高潔的情操、脫俗的品格、團圓美滿的讚美,以及對理想的追求。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更是展現著人們對月亮的崇拜和對神秘的嚮往。古往今來,人們對於月亮的嚮往從未停止,隨著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們正在一步步靠近夢想、實現夢想。在追逐飛天夢想的過程中,形成了“探月精神”,“探月精神”可以概括為: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
我國探月工程始於2004年,被命名為嫦娥工程,這一命名展現著我國探月工程中凝聚著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澱,展現著人們對月球由來已久的浪漫嚮往,展現著我們對奔月夢想的不懈追求。面對這項規模宏大、系統複雜、高度整合、技術處於國際前沿的大工程,黨中央高度重視,啟動之初就確定了“繞、落、回”的總體規劃,我們的探月團隊按照總體規劃,腳踏實地,勇於探索,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一步步邁進,一個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意味著一次次重大的突破進展。2007年,嫦娥一號繞月探測成功,實現我國探月零的突破;2010年,嫦娥二號發射升空,獲得全月影像圖;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玉兔號”踏上月球;2014年,圓滿完成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掌握關鍵核心技術;2019年,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人類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著陸探測。2020年,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我國月面取樣返回。至此,“繞、落、回”的總體規劃圓滿完成。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幾代航天人發揚“探月精神”,薪火相傳、執著夢想、勇於探索的結果。
攀登航天科研高峰的道路上沒有坦途,面對挑戰和困難,科技工作者無所畏懼,不斷推動技術創新,進行科研攻關,勇於探索,勇闖無人區。比如,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作為它的備份嫦娥四號如何使用成為一個問題,一種是再進行一次類似於嫦娥三號的落月任務,另一種是繼續進行新的探索,在月球背面進行著陸。面對這個抉擇,科技工作者們沒有選擇風險小的類似任務,而是向新的領域發起新的挑戰,勇於冒險、勇於挑戰、創新實踐,最終透過中繼衛星、嫦娥四號改造,實現了令人振奮的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著陸的偉大壯舉,推動月球探索向月背延伸。
探月工程這樣一個宏大、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技術挑戰十分廣泛,難度風險很大,這背後需要無數人的堅守和付出,需要衛生、航空、鐵路等多部門技術團隊和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這種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精神是我們實現探月夢想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總之,“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引領我們推動偉大事業,成就偉大夢想,鼓舞我們在新徵程中再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