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縮寫為PNAS)線上刊登了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許雲平團隊及其合作者關於深淵海溝汞埋藏的最新研究成果“Substantial accumulation of mercury in the deepest parts of the ocea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al mercury cycle”(《汞在海洋最深處的大量積累及其對環境汞迴圈的意義》)。研究發現深淵海溝的面積雖然佔全球海洋的1%左右,但自工業革命以來埋藏了大量的汞,在整個海洋乃至全球汞迴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汞是一種常溫常壓下呈液態的金屬元素,能在大氣、水體和土壤間長距離傳輸,並能透過食物鏈顯著富集,威脅人類健康。儘管學術界早就認識到海洋沉積物是極其重要的汞匯,但關於深海沉積物中汞的分佈與埋藏通量報道甚少,對水深超過6000米的深淵海溝更是從未深入研究過。
許雲平團隊及其合作者利用學校深淵科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全海深著陸器,從馬里亞納、瑪索、新不列顛和布干維爾四條海溝採集了多根沉積柱狀樣品,為在全球尺度上研究深淵汞的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提供了可能。
沉積物汞含量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學和沉積學的資料顯示:第一,海溝的單位面積汞埋藏通量比全球深海要高數十甚至數百倍;第二,來自汞和有機碳的同位素證據表明,海洋表層的汞(主要是人為來源)能夠快速沉降並儲存在深淵海溝沉積物中;第三,沉積物中汞含量自工業革命以來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表明人類活動釋放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域。
許雲平(左)與科考隊員一起討論從馬裡亞納海溝採集的沉積物樣品。
該研究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深淵海溝是海洋汞埋藏的熱點區域,為理解汞的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提供了新視角。這也是上海海洋大學自2013年成立國內首個專門研究深淵海溝的實體機構—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以來的又一重要研究。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許雲平和北京大學教授王學軍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許雲平課題組博士肖文傑(現為南方科技大學博士後)和王學軍課題組博士劉茂甸(現為耶魯大學博士後)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耶魯大學教授Peter A. Raymond、北京大學陶澍院士、研究員劉峻峰、博士生張倩茹、天津大學教授陳玖斌和特倫特大學博士袁聖柳參與了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