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全國各地的鄉村振興實踐中,湧現出一些非常好的案例。雲南黃亮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典型。
黃亮,作為一名資深的導遊和旅行社經理人,在她35歲的這一年,開啟了全新的探索。她回到鄉下老家幹起了一個看起來和導遊頗有些神似的職業——淘寶村播。
如果說,在她職業生涯的前10年,她的職責是面對面向人們介紹雲南美麗的風景;那麼,這一回,她的使命是在直播鏡頭前向人們介紹雲南的特色農產品——松茸。很快,她創造了奇蹟,成為一名“新農人網紅”,兩個月賣出了70萬元松茸。
鄉村振興需要返鄉青年
在中國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的農村年輕人湧向城市打工。這樣的人口流動,讓更多的人有了更好的工作機會,當然是一個好現象。但對農村來說,核心勞動力人群的流失,大量空心村的出現也帶來很大的弊端。鄉村振興遇到一個重要的挑戰——年輕人缺失。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推行,近些年來,出現了一股返鄉的“逆流”。一些有知識有文化,在城市裡經歷過良好職業訓練的年輕人,他們像黃亮一樣,重新回到農村,做起了返鄉青年。
對這些青年人來說,有什麼比家鄉的變化,比鄉村的振興更能讓他們高興的呢?更何況,如今的農村,有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多的機會在等待著他們。
這些返鄉青年的大批出現,讓鄉村重新湧現出活力和生機。有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社群營造”。鄉村不只是小橋流水,更要有人家,鄉村不只是田園,更要有牧歌。一個環境優美,生機蓬勃的社群,本身就能吸引更多人加入。
年輕人要回得來,更要留得住,這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
鄉村振興需要知識經濟
黃亮的直播與一般網紅直播不同,她首先啃下十萬字的專業書籍,成為了一位雲南農產品專家。這使得她的直播富有知識含量並饒有趣味,為她吸引了大量的粉絲。許多人不一定是要買貨,而是懷著對雲南農土特產的濃厚興趣,來觀看她的直播。
知識並不單單是指書本上的知識。在淘寶村播中,許多農村土生土長的主播都能對農產品的物種特徵、生長環境、營養成分以及品種間的差異如數家珍。這些長期農業經驗的積累,同樣是一種知識。
如果再經過一些系統的培訓,農民的生產生活經驗,就能變成專業的知識。這些知識,具有非常大的傳播價值。讓社會大眾更瞭解農產品,更瞭解農業,更瞭解農村。農業知識也透過直播,在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農民之間傳播,也在農民和農業生產資料生產者、科研人員之間傳播,在這個知識互動的過程中,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升級和革新。
知識改變農村,農村也改變知識。鄉村振興不但需要更多人回到農村,也需要更多的知識沉澱在農村。
鄉村振興需要模式創新
網紅經濟,看起來與農業和農村風馬牛不相及。而事實正好相反,當網紅經濟在城市裡蔓延的時候,鄉村也並沒有置身事外。
李成斌是黑龍江一名普通的農民,2018年,他聽完一次淘寶村播的培訓課後,開始用直播的方式銷售自己家種的大米、木耳。他的名叫“我在農村土特產”的小店,從一開始的無人問津,到現在每個月都能賣出十幾萬元的農產品,李成斌也成了鄉親們口中的“網紅”、“能人”。
農產品和直播的結合,是一種業態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他拉近了農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有時候我們吃一枚雞蛋,可能會對生蛋的母雞感興趣,可能會對養雞的環境和過程感興趣。這一切,讓我們倍感親切。
而村播,作為一種直銷模式,少了中間商賺差價,讓更多的利潤留在農村,也給消費者帶來實惠。
村播也並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經濟賬,更有熱乎乎的人情味。在黃亮的村播生涯中,她走村竄巷,用鏡頭記錄雲南的鄉村、雲南的農產品。一次,她在市場上碰見了一位自己採摘菌子賣的老奶奶,黃亮如實告訴粉絲,這些菌子不像其他老道商戶劃分品質,很新鮮,但個頭大小不一。結果,粉絲們絲毫不介意,很快將奶奶的菌子買光了。
老奶奶開心的笑容,對黃亮來說,是比賺錢更大的收穫。“粉絲們心裡有愛,直播間裡不僅僅是買賣。“黃亮感覺特別窩心。
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資料成為新農資。村播,一個小小的模式創新,改變了無數農人和新農人的命運。
據淘寶“村播計劃”負責人唐溢介紹,目前農民主播已經遍佈全國31個省,2000多個縣域。在學會直播後,農民主播的平均月收入能夠提高兩到三倍,人均能夠帶動2個就業崗位,共計拉動了20萬人就業致富。
“我們建立了‘村播學院’,為農民提供直播培訓課程、直播間現場實戰演練等,為農民主播提供從基礎設施支援、人才孵化培訓到地域品牌設計、直播帶貨產業規劃扶持、政策引導和資源協調方面的全方位支援。”唐溢介紹,作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整個淘寶上1/4的網店都來自農村,淘寶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鄉村,投身關注農業、關心農村的事業中。
鄉村振興,需要返鄉青年,需要知識經濟,需要模式創新。村播,恰逢其時地提供了一個好舞臺好工具,讓青年留在農村,讓知識沉澱在農村,讓農業和網際網路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