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故趣聞 ·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這是詩聖杜甫讚美柏樹的詩句。中醫人更看重的柏樹是側柏。側柏能奉獻兩味常用的中藥材——側柏葉和柏子仁。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古人樸素地認為,長青的松柏中應當蘊藏著有益人體延年抗衰的“因子”,可供服食。中醫藥的產生,少不了古人生活中的虛空幻想與真實體驗,而無奈之下的側柏葉入口,就發現了原先未知的某些效驗。物有非凡之用,被後人普遍傳誦的,就有晉代葛洪《抱朴子》講述的那段吃松柏葉的神話故事。
相傳在漢成帝時,有進入深山的獵人述說,看見終南山中有一身生黑毛、不著衣物的野人,在望見生人後即跨溝越澗,迅速跳躍逃匿而去,身手靈活得如猿猴一般。這引起人們深深的好奇。後來獵戶們結夥為伴,設計圍剿捉拿怪物,最終卻發現這毛人竟是前朝的一位婦女。據她說,她原是秦王的宮女,秦王被滅時倉皇逃入終南山中,飢寒交迫,無以充飢。適逢一白髮老翁,教她取松柏葉嚼食,充飢果腹。起初只覺得苦澀難嚥,日子長久才慢慢適應。採食松柏葉不僅能夠不飢不渴,而且身體還變得輕便起來,夏無炎暑,冬無寒意。不知道過了多少年,竟也沒有覺得身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當時離她說的那個時代已逾二百餘年了。
神話中的松柏葉,即是現在常用的側柏葉。
古方流傳,還有一則用側柏葉止血的歷史故事。
北宋王渙之(1060~1124年)在任舒州(今安徽安慶)知府時,得了一場大病,腸風便血不止。朝議大夫陳宜父也懂醫,用簡單的辦法就治癒了他。方法不過是隨四時採用側柏葉,炮製後內服,收效很快。此方有驗,馬上得到更多人的驗證,療效信然。後來南宋的王璆也得到了此方,他在贛上為官時,恰巧副職吳令升得了同樣的病,用上後也很快奏效。掌管刑獄的官員陳逸,與吳令升交談時說到了自己的病痛,吳令升發現原來與自己相同,就告訴陳逸說,自己是用陳宜父傳下的方子治好的。陳逸一聽,頓覺真是機緣巧合,說:“那可是我家的先輩啊,我這個病,少不了還得用側柏葉來治。”
側柏葉一方得治數人病,這事就被王璆記載在了《是齋百一選方》的腸風門下,再傳後世。
· 藥材來源 ·
柏科植物側柏的乾燥枝梢和葉。多在夏、秋兩季採收,曬乾。
· 性味歸經 ·
味苦、澀,性寒。歸肺、肝、脾經。
· 功效主治 ·
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髮烏髮。
適用於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熱咳嗽,血熱脫髮,鬚髮早白。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12克。
· 食療推薦 ·
側柏葉粥
原料:側柏葉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側柏葉淨選,放入鍋中,多加清水,水煎後,濾取湯汁,加入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一次,趁溫熱服用。
功效:涼血止血,化痰止咳。對於肺熱咳嗽以及中醫辨證屬於血熱妄行的多種出血症,可以此粥做為食療輔助。
· 溫馨提示 ·
側柏葉性質苦寒,若多服久服,可出現頭暈、噁心、胃部不適等症狀,故脾胃虛弱者慎用。嬰幼兒及老年患者不宜單味長期服用。
清代劉若金《本草述》論述:“多食亦能倒胃。”清代吳儀洛《本草從新》告誡:“若真陰虛者,非所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