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小鼠在夜間狀態最佳。但是,一項新的研究分析顯示,研究人員通常在白天測試這些夜行動物的活動,如果研究人員只是專注記錄小鼠在白天的活動資訊,那麼這樣的資料可能會不準確,同時也會影響實驗的結果。
在《神經科學和行為學綜述》上發表的一項回顧研究調查了200篇論文,其中一半以上的論文沒有報告或者沒有明確地報告測試小鼠行為的時間,只有20%的論文報告了夜間測試。
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蘭迪·納爾遜(Randy Nelson,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這種現象可能是出於方便。納爾遜說:“讓學生和技術員在白天而不是在夜裡工作才是更常見的情況。”但是,這種便利也有代價。
圖片來源:pixabay
美國懷俄明大學的行為神經科學家威廉·D.託德(William D. Todd,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說:“在同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中,許多變數都會發生變化,包括自發活動量、攻擊行為強度以及血漿激素水平。”而且有些變數的變化只能在晝夜迴圈的特定時間段被檢測到。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不報告測試和資料採集的具體時間,要想準確解釋獲得的結果就會變得極其困難,”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科學家納塔利婭·馬沙多(Natalia Ma-chado,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補充道。
這篇論文的作者表示,有一點十分重要:科學家需要報告他們工作的時間,並考慮動物的行為和生理反應會隨時間發生變化。作為第一步,納爾遜說:“記錄每天的工作時間似乎是一個比較容易的目標,這樣或許可以提高行為神經科學研究的可靠性、可重複性和嚴謹性。”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心理學家邁克爾·安特爾(Michael Antle,並未參與這項研究)認為,這類問題在研究中促成了科學界的“可重複性危機”,也意味著其他實驗室無法重現研究結果。他說道:“在錯誤的時間開展研究可能會導致我們完全錯失一項發現。”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吉莉恩·克雷默(Jillian Kramer)
翻譯:郭曉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