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糧食作物害蟲監測與控制創新團隊透過長期在冬小麥主產區麥田架設紅外輻射升溫裝置,系統模擬氣候變暖對麥蚜種群動態和取食行為的影響,並利用轉錄組學系統分析了小麥抗性途徑的相關基因和防禦酶的表達和活性,揭示了麥田增溫模擬氣候變暖導致麥蚜暴發為害機制。相關研究線上發表在《普通昆蟲學(Entomologia Generalis)》上。
據譚曉玲副研究員介紹,全球氣候日趨變暖,會影響農業生態系統植物生理抗性和植食性昆蟲的取食行為,從而誘發植食性昆蟲大爆發,嚴重影響作物產量。該團隊多年來圍繞氣候變暖下的小麥害蟲成災機制開展研究,透過在冬小麥主產區(河北廊坊、河南原陽和湖北武漢等關鍵地區)的麥田架設紅外輻射升溫裝置模擬溫度升高,發現溫度精準升高2℃,麥蚜的寄生性天敵的寄生率明顯降低,麥蚜的發生量明顯增加。然而,溫度升高對於麥蚜的暴發除了受天敵影響外,是否也受到植物生理抗性等的影響,其中的機制並不清楚。
該研究進一步探究麥田升溫條件下小麥轉錄組結果,分析了小麥水楊酸和茉莉酸防禦訊號途徑相關防禦酶和防禦基因的活性及表達情況。研究發現,透過田間自然精準模擬溫度升高,小麥的水楊酸和茉莉酸抗性途徑的相關基因和防禦酶苯丙氨酸解胺酶,β-1,3-葡聚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表達和活性明顯受到抑制,從而導致小麥抗性降低,進而促進麥蚜的取食和種群增長。研究結果為未來氣候變化下的小麥主要害蟲成災趨勢及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專案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