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原文】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①,見得思義。”
【註釋】
①難(nàn):後患。
【翻譯】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思考: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明白了沒,聽的時要思考聽清楚了沒,待人接物時,要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樣貌是否恭敬,說話時要想想是否忠實,做事時要想想是否嚴肅認真,有疑難時要想著詢問,氣憤發怒時要想想可能產生的後患,看見可得的要想想是否合於義。”
【解讀】
君子有九思
在這裡,孔子從九個方面論述如何提高個人修養的問題,被稱為“君子九思”,內在思想與外在表現無所不包。其實九思也可以理解為九戒,即從九個方面約束自己。九思從字面上非常容易理解,對它們的解釋也都大同小異。我們可以就其所指對它們進行分類,這樣有助於我們理解。
“視思明,聽思聰”是從獲取資訊上說的。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獲取資訊為前提。獲取資訊有兩種基本方式,一種是直接方式,即透過親自調查,獲取第一手資訊;另一種就是間接方式,即把別人已經掌握的資訊拿過來為己所用。這兩種方法比較起來,各有利弊,前者可靠性強,而後者更便捷。從別處獲得的資訊雖佔著方便快捷的優勢,卻也有無法克服的弊端,即可靠性有待驗證。因而,在接受資訊時要秉持著謹慎的態度,不管資訊來自何處,只要沒有經過親自驗證,就要持懷疑態度。所謂“視思明,聽思聰”就是要讓我們在看和聽的同時進行思考與分析,撥開表層,直達本質,這才達到了“明”和“聰”的目的,而最終獲得的資訊才是真正有用的。
“色思溫,貌思恭”是從人際交往上說的。我們都知道,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武器之一。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沒有人能不依靠別人的幫助完成所有的事情;另外,個人所掌握的資源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也制約了人們的生產活動。在雙重製約之下,要想獲得成功並非易事。鑑於此,如果能夠獲得他人的幫助,獲得成功的機率無疑會加大。獲得他人的幫助與支援,必須以好的人際關係為先導。要想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表現出來就是神情要溫和,儀態要恭敬,因為溫和恭敬容易被人接受。如果待人接物的態度好,就能無形中縮短與對方的距離,拉近雙方關係,進而贏得對方信任,並最終獲得支援。
“言思忠,事思敬”是從為人處世上說的。要想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就要會說話,會辦事。孔子教導我們,要重承諾,言出必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具備敬業精神。前文孔子回答子貢問政時說:“民無信不立。”這恐怕是對誠信重要作用的最好詮釋了。往大里說,信譽缺失可以使國家覆滅;往小裡說,信譽缺失可以導致他人的不信任。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再一點是要培養自己的敬業精神,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別,只有分工的不同。因此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應該滿懷熱情,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如果對自己的工作牢騷滿腹,沒有熱情,沒有積極性,是幹不出什麼名堂的。
“疑思問,忿思難”是從解決問題的態度上說的。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先保持冷靜。任何時候都要認識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因而虛心求教是獲得解決問題辦法最有效途徑。向他人求教並不是什麼跌份兒的做法,聖人還“無常師”呢,更何況我們只是普通人。前邊說到冷靜,與之相對的就是衝動,大家都知道“衝動是魔鬼”,由於衝動,人們的行為可能會失控,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來,可能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傷害。在與他人產生矛盾時,就要保持冷靜,因為衝動並不能幫你解決問題,還有可能使問題激化。
最後,“見得思義”說的是價值觀。君子愛財並沒有錯,但應該取之有道,這中間講究的就是個“義”字,也就是是否合理。什麼能取,什麼不能取;該取的取,不該取的絕對不能取,這是價值觀問題,要重視,不能輕率地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