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承載著無數美好記憶,拳拳赤子心,濃濃故鄉情。100年來,從石庫門的星星之火,到嘉興南湖的點點波瀾,無數共產黨人為祖國強大、家鄉繁榮、人民幸福獻出青春和熱血,我黨在泥濘中起步以燎原之勢帶領全國人民從不斷勝利走向勝利。
為進一步將黨史學習融入新錄用幹警教育培訓活動,推動新錄用幹警努力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豐臺法院開設“愛家鄉·講黨史”專欄,透過2021年新錄用幹警結合各自家鄉情況,分享家鄉紅色黨史故事,走進每一個紅色地標,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凝聚前進力量,擔當時代初心與使命,為新的歷史成就貢獻力量。
索凱
2021年7月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現工作於豐臺法院政治部組織宣傳工作組,擔任司法行政人員
大家好,我是索凱。晉察冀邊區作為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的主要活動地區,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人物,譜寫了眾多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作為一名故土為三晉大地的新人,我想為大家講述安葬在大同市革命烈士陵園的新華社特派記者——倉夷的故事。
倉夷的本名鄭怡進,他是一位新加坡華僑,自幼便受過良好的教育,相識者都認為他天資聰穎且頗識大體。倉夷在長輩的教導下自幼就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對祖國文化和炎黃子孫身份有強烈的嚮往與認同感。
當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訊息傳來,年僅16歲的他,告別了父母和未婚妻,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毅然選擇了歸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首次踏上祖國的土地,他輾轉來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開啟了短暫但又光輝的新篇章。
胸懷拳拳報國之心的他考入了山西民族革命大學,而後加入了《晉察冀日報》(《人民日報》的前身)編輯社工作。在新的生活環境中,他接受了共產主義理念的薰陶,擁有了可以為之奮鬥終身的崇高信仰,並在1940年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以革命記者的身份開始了自己的新徵程。
倉夷的手稿
當時的敵後抗戰形勢非常嚴峻,日偽軍的掃蕩清鄉和國民黨的貌合神離使邊區沒有一塊土地可以稱得上安全。“一手握筆,一手拿槍”成為了倉夷記者工作的真實寫照,他多次冒著巨大的風險,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前往一線對革命軍民採訪、調研,撰寫了《反掃蕩》《紀念連》等紀實報告文學。他的長篇報告文學《紀念連》,報道的是在“五一”反“掃蕩”鬥爭中,八路軍三縱隊的一個英雄連隊的事蹟,這個連隊在平原游擊戰和地道戰中,頑強地與逐村“清剿”的敵人周旋,不斷給敵人以重大打擊,該連隊被邊區縱隊政委稱讚為“紀念連”。倉夷為寫好這篇報道,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深入英雄的連隊,細緻採訪、廣泛接觸、參加座談,反覆核實有關材料,後該文在《晉察冀日報》上連續發表,轟動了晉察冀邊區,得到軍區首長的嘉獎。我們在影視作品和革命歌曲中時常能見到的青紗帳、地道戰、地雷戰、遊擊隱蔽等內容在他的報道文章中生動地得到了展示,他的文章因針對性強,內容充實,形式多樣,文字通俗易懂,在邊區乃至整個敵後根據地都產生了強烈反響。在邊區最艱苦的時期,他的文字如同利劍,刺破了現實的黑色帷幕,使共產主義理念的光芒得以照入。對英雄事蹟的報道,為戰士們樹立了榜樣,激發了他們的鬥志,與此同時,他同廣大勞動人民同甘共苦,並以此為靈感源泉,創作了許多民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使黨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用親身經歷踐行了“只有汗水和墨水凝聚在一起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報道”。
xx年xx月xx日晉察冀日報
抗日戰爭勝利後,本應返回新加坡與未婚妻完婚的倉夷接到了黨組織的工作安排,推遲了婚期,於1946年從邊區前往了政治環境詭譎莫測的北平。透過《故都愁怨》《學生的鏡子》等作品,他始終秉承著“歌頌群眾、揭露敵人”的工作態度繼續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後倉夷因積勞成疾住進醫院,而他仍然不忘自己身為記者的職責,主動與病友談心,瞭解人民的疾苦和願望,向他們介紹解放區人民的生活和建設成就,扭轉了很多民眾心中遭到反動派政府汙名化的解放區政府形象。他的一系列作品使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暴露無遺,讓久居淪陷區的人民聽到真理的聲音,讓在黑暗中迷惘徘徊的人們看到中國前進的方向。他也因此受到反動派敵視,為了阻止他繼續發聲喚醒民眾,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將他陰謀殺害,逝世時年僅25歲。
愛家鄉 講黨史
倉夷烈士是年輕人的楷模,他的事蹟在新時代依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國家民族利益至上,人民群眾幸福第一是他不懈前進的動力源泉。雖然不曾親自上陣殺敵,但是他筆下的文字卻化作利劍代他南征北討,用自己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出色的才幹,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會向家鄉的榜樣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組織忠誠、為組織奉獻,順應時代主題,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詮釋愛國主義,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絡,在工作中 “公正司法、司法為民”,這也是不負先烈熱血和青春韶華的表現。
供稿 | 政治部 索凱
編輯 | 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