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軍血戰湘江開始,到巧渡金沙江,在這半年的時間裡,是共產黨革命的轉折點,在紅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的情況下, 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透過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扎西會議、苟壩會議、會理會議等一系列會議,挽救革命於危亡。
這一系列的會議,在歷史課本中只是將他們籠統地稱為“遵義會議”,而就在這一系列的會議中,紅軍完成了四渡赤水、婁山關戰役、南渡烏江、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的成功戰役,為中國的軍事史中填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今天筆者要著重講的,便是這其中的“苟壩會議”,這場會議讓毛澤東挽救革命於即倒,也讓全黨對毛澤東的認知產生了質的改變。在筆者看來,這次會議不僅是革命的樞紐,同時也是毛澤東魅力的一次飛躍。
苟壩會議遺址
苟壩會議據理力爭
1935年3月10日,已經二渡赤水的紅軍來到了貴州遵義的苟壩村,當時中共中央在經歷了再佔遵義城的勝利後,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的大勝利。
這場勝利為所有紅軍的領導幹部和戰士都鼓舞了士氣,在這樣的情況下, 很多領導人都認為應該一鼓作氣,更多地消滅敵人。
這天下午,在平正、乾溪活動的紅一軍團的林彪、聶榮臻收到了一些情報,在打鼓新場(現在的金沙縣)僅有黔軍的兩個師,所以林彪和聶榮臻便給中央發來電文,建議進攻打鼓新場,殲滅駐紮在那裡的黔軍。
在遵義會議之後,紅軍的每一次戰鬥,都必須經過中央政治局20多人參加會議進行討論,當時張聞天收到電報之後,當天晚上召集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王稼祥、劉伯承、張雲逸、李富春、葉劍英等20多人進行討論。著名的苟壩會議就此召開。
會議開了整整一天,在會議中,大部分人都決定可以進攻打鼓新場,都希望在遵義大捷的鼓舞下,打更多的勝仗,在雲貴川建立根據地。而當時贊成進攻的人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 打鼓新場的守軍力量非常薄弱,僅有一些沒有戰鬥力的黔軍。
第二、 在婁山關大捷後,紅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戰鬥,需要一場勝仗來鼓舞士氣。
第三、 打鼓新場的經濟條件非常好,如果勝利,對於紅軍的軍事補給是很有幫助。
但在這次會議上, 毛澤東卻堅決地反對進攻打鼓新場,因為從林彪和聶榮臻的進攻建議來看,進攻打鼓新場並不是一場運動戰,而是堡壘戰,而這顯然不是紅軍的優勢。前不久在土城戰役的失敗中,由於對敵軍估計不足,毛澤東心中失敗的陰影猶在。看到大家都同意攻打,毛澤東的情緒也異常的激動,他據理力爭。
因為在3月5日,蔣介石下令各部隊圍剿紅軍,紅軍目前仍處於四面圍擊之中,如果紅軍要去攻打打鼓新場,那麼要突出敵軍新的包圍合擊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但當時由於沒有確切的部隊資訊,這也僅僅是毛澤東個人的預感,並說服不了眾人。
另外,當時的毛澤東在北渡過長江已經失去機會的情況下,已經在為紅軍謀劃“借道雲南實現渡江入川計劃”。而毛澤東也在計劃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來擾亂敵人。的這一雄才偉略讓大多數人難以琢磨的,此時更多人主張在貴州建立根據地,所以在戰略上並沒有毛澤東謀劃的那麼全面。
由於爭論的目標不同,雙方自然互不相讓。毛澤東說:“如果攻打打鼓新場,我就放棄自己前敵總政委的職務。”
面對毛澤東這樣激動地反應,張聞天最終沒有辦法,決定用投票表決的方式,少數服從多數。毛澤東的情緒十分激動:“這種關乎到生死存亡的事情,怎麼可以投票表決呢?”
當問到同意不攻打打鼓新場的舉手時,僅有三個人舉起了手,見到沒人舉手,有兩個人也將手放下來,此時支援毛澤東的也僅有一票。而當問到同意攻打時,下面的領導人紛紛舉起了手。毛澤東看著周恩來,周恩來本也想舉手,但想了想之後,又把他準備要舉的手收了回去。
雖然也有幾個人都沒有舉手,屬於棄權的態度。但整體來看,同意進攻打鼓新場的聲音還是大於反對的聲音,毛澤東的力爭是無效的。最終會議決定,進攻打鼓新場,第二天一早由周恩來下命令,同時也同意了毛澤東辭職的請求。
此時的毛澤東依然沒有動搖,氣憤地說:“要麼就聽我的,我要求你們聽我的,接受我的這個建議。如果你們不聽,我服從,沒有辦法。”
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找到了周恩來,問他當時為何沒有舉手,周恩來表示他作為最終決策者,不便影響他人的表決。毛澤東還是對周恩來講:“不行!危險!”隨之周恩來也有一些動搖了。
毛澤東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徹夜難眠,他為紅軍的命運和前途而擔憂,因為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受到忽視,在這個深夜,革命到了最緊要的關頭。此時的毛澤東正在等待,等待一個可以讓自己觀點立足的證據。
深夜走小道阻止周恩來
深夜,去打鼓新場打探情報的人,連夜趕了回來了,給毛澤東送來了一封重要的情報:
打鼓新場雖然表面看起來,僅有黔軍的兩個師,戰鬥力也不是很強,但蔣介石已經派他的中央軍在打鼓新場修築了城牆、碉堡、暗堡、戰壕、鐵絲網,可謂是早已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完全可以以逸待勞,堅守待援。
而在打鼓新場的西南面有滇軍,西北面有周混元的3個師,東面有吳奇偉的2個師,東北面有川軍3個旅和上官雲相的部隊,總共9個師又6個旅。
1935年3月10日,這個看似尋常的夜晚,對於中國命運來說卻並不尋常。毛澤東收到情報之後,就立刻提上一個馬燈,在苟壩村的一條崎嶇狹窄的小道上,一個人在這條小道上走了三里的山路,來到了周恩來的住處。
在毛澤東的心中,這不再是一場戰役的作戰計劃,而是與中國的革命緊緊相連。而苟壩村的這條“小道”所連線的,正式中國革命的“正道”,今天,人們將這條小道親切地稱為“毛澤東小道”。
當時已經到了周恩來要下命令的時間了,馬上就要集合隊伍準備出發。可週恩來對於毛澤東白天的話也再三考慮,即便下命令的時間已經到了,可他想著毛澤東的話,內心還在猶豫不決。
毛澤東見到周恩來後,將自己當夜獲得的情報告訴了周恩來,並向周恩來講述了攻打打鼓新場的危險性,蔣介石早已經對那裡進行了部署,不能去鑽這個“口袋”。當時的紅軍也只有孤立無援的3萬人,在沒有後方補給的情況下, 和9個師6個旅進行強敵決戰,顯然是有著全軍覆沒的絕境。
毛澤東說:“打仗是啃硬的,損失了更不應該,我們應該在運動戰中去消滅敵人嘛……”
毛澤東的一番話,最終也讓周恩來意識到進攻打鼓新場的嚴峻性,於是毛澤東對於作戰的命令,讓周恩來暫時晚一點發,周恩來想了想,也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等一早開會,把大家說服。
取消計劃後組建三人團
第二天,3月11日一早,張聞天重新組織大家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把掌握的行情給大家分析後,一封電報傳來,是紅軍截獲的一封敵軍電報,電報中的內容也證實了毛澤東的預判:敵軍正在迅速向打鼓新場集結,意圖圍殲紅軍,而紅軍只要進攻打鼓新場,就自然落入敵人的陷阱。
大家看到電報之後,最終同意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攻打打鼓新場的計劃,而毛澤東也“官復原職”。
說道這裡,不覺得要問,為何在眾人眼中只是一場普通的戰役,而毛澤東卻要堅決地反對,甚至不惜半夜走山路找周恩來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毛澤東已經得到一些訊息,蔣介石已經做好部署,國民黨40萬大軍,快得半天即到,慢的兩天即到,而紅軍3萬人沒有援軍,不能去鑽口袋。
第二、毛澤東在扎西會議後,逐漸形成了整體的戰略構想,就是徹底擺脫圍追堵截,跳出包圍圈,進攻打鼓新場和計劃衝突,只會擾亂計劃。
第三、毛澤東認識到,紅軍當時最好是在運動中消滅敵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自身的長處,儲存紅軍的實力,而進攻打鼓新場是堡壘戰,紅軍對此沒有任何優勢。
本來苟壩會議到此就可以結束了,可從這件事中,張聞天得到了一個教訓,就是張聞天接替秦邦憲之後,每遇到戰事,都要召集二十多人開會,非常不便,將這麼多人召集在一起,往往爭論不休,反而貽誤戰機,有很強的滯後性,在變幻莫測的戰爭中不能發揮其靈活的機動性。
對於張聞天這樣的提議,毛澤東也有了一份提議,就是成立一個由幾個人參加的小組,全權指揮軍事,這一提議,立刻得到了周恩來和張聞天的贊同。於是張聞天提出,還是要組建一個三人小組,在戰爭中可以靈活地進行決策。
而最終選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新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行動,由周恩來擔任團長,而顯然毛澤東在其中卻是起著重要作用。
雖然我們在歷史課本里,將新三人團的組成歸結於遵義會議,而就廣義上的遵義會議而言,這個決定是在苟壩會議中所作出的決定。
苟壩會議後,由於毛澤東及時阻止進攻打鼓新場,使蔣介石的四道防線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苟壩會議對毛澤東在意義
而毛澤東的一生中,也有過多次的起起落落,在寧都會議後,毛澤東失去了職務,軍事指揮權落在了秦邦憲等人手裡。直到遵義會議,毛澤東被選為常委,算是東山再起。
在遵義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最初僅僅是周恩來的幫助者,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最終還是要由周恩來下最後的決定,可謂有職無權。
當時毛澤東卓越超人的才能,還是受到了黨內和軍內的一些人的懷疑,而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的第一仗,便是土城戰役,打得極為慘烈,最終土城戰役還是失敗了,從此部隊裡開始有人散佈對毛澤東不信任的言論。
而從苟壩會議這件事情之後,他極力主張不進攻打鼓新場的決定,事後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他在這件事情上,完全不顧個人得失,用他的政治魄力挽救了黨和軍隊,從此,讓支援他的人變得理直氣壯,更為堅定的繼續支援他。而對他有非議的人也從此改變了看法,對他也是佩服有加。
苟壩會議中對於 “新三人團”的決定,不僅是毛澤東職務變化的一次飛躍,更是全黨和全軍對於他認知的一個飛躍。毛澤東在黨內的聲望空前的提高,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得到了鞏固。
而接下來,毛澤東也不負眾望,將自己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毛澤東可謂是藝高人膽大,面對蔣介石的重重封鎖,便指揮軍隊佯裝在遵義徘徊,讓蔣介石認為紅軍要在遵義建立根據地,於是蜂擁而至。紅軍大張旗鼓地進行了三渡赤水,此時又將敵人引到了川南。此時讓一個團偽裝成紅軍主力,真正的主力則是四渡赤水,回師黔北。
緊接著威逼貴陽,調離滇軍出滇,又佯攻昆明,讓滇軍回防,藉此時機巧渡金沙江,這樣忽南忽北,忽左忽右,讓3萬紅軍從不足15華里的封鎖縫隙中,跳出了蔣介石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大踏步的向四川挺進,成功與張國燾、徐向前的紅四方面軍會師。實現了革命中偉大的轉折。而中國革命一路燎原,最終建立了一個新的中國。
結語:
在遵義會議後,黨中央注重傾聽不同的聲音,善待其他不同的意見,這導致極個別人的意見也有了充分表達的機會。苟壩會議也用事實論證了“真理終究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的客觀性,毛澤東自己在會議上也談到:“有人說大會都通過了,你來變更?其實有時大會也會出現錯誤,我也有類似的經驗。比如苟壩會議,我先還有三票,後頭只有一票。”
這次在黔北大山深處,召開的苟壩會議,後來很多人,包括當時參加會議的人,都記不清準確地開會地點了,但毛澤東在多次會議中,都提到苟壩村召開的這次會議,而且在1959年正式提出了“苟壩會議”這個概念,足可見苟壩會議對毛澤東而言,是何等的難忘,又是何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