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藝出版社
以下文章來源於清秋子的公眾號 ,作者清秋子
12月14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線上會議,會上公佈了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是西漢第三位皇帝,漢高帝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異母弟,母為薄姬(薄太后)。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恆受封為代王。漢高帝去世後,呂后臨朝稱制,漢惠帝早逝,呂氏外戚掌握朝中大權。呂后去世後,太尉周勃聯合丞相陳平等人誅殺諸呂,迎立代王劉恆進京繼位,史稱漢文帝。
現將《漢家天下》第四部《山河復甦》部分內容分享如下:
晉陽代王宮中這幾日裡,亦是頗不安寧。秋來大熟,農家所收谷粟,盡已入了打穀場,塞下人家都一派歡悅,唯劉恆卻夜夜不能安寢。因往年此時,胡騎最易來犯,劉恆幼年即與薄太后來此,年年逢秋,最為驚悸。
當年代國都城在代郡(今河北省蔚縣),離匈奴甚近,不利防守。劉邦平定陳豨後,將太原郡劃入代國,改代都為晉陽。晉陽之北,有奇峰險阻,好歹可以阻擋一下邊寇。
不料今秋並無邊警,倒是長安代邸(代國在長安的常設機構,其他諸侯國亦同,類同於今之駐京辦事處)頻頻傳來密報,說長安城內人心不穩,老臣或將有異動。果然至九月中,天崩地裂,老臣在都中起事,將諸呂殺了個血流成河。劉恆聞報,亦驚亦喜,半晌合不攏嘴。稍一思忖,便急奔入後殿,告知薄太后。
那薄太后年已半百,患有目疾,受不得大驚嚇,聞訊只是捫住胸口,喘息道:“恆兒,虧得我母子早年便避居於此,前者躲過了諸呂相逼,今日又不致受老臣挾制。”
劉恆道:“母后之言,正是兒臣所欲言。兒幼時遵父命,遠來北地,心中卻掛記長安,不能釋懷,然時日愈久,愈覺僥倖。以今日看來,此等苦寒之地,倒是個福地了。”
此時的劉恆,已然二十六歲,平素多有歷練,早出落成一位穩健之才。又與竇美人恩愛相諧,生了一女兩子,更是沉穩得多了。凡有國政,片時也不敢疏忽,總要與近臣商議再三。遇事一遵母命,二聽諫議,只是小心守住這一方天地。
事過半月有餘,這日晨起,劉恆赴薄太后處問安畢,返回前殿,正欲坐下閱覽奏疏,忽有謁者上殿,急呼道:“大王,長安有來使至!”
劉恆心知必是老臣遣使前來,通報誅呂之事,便急忙宣進。
那朝中來使,是宗正府的一位曹掾,見了劉恆,不等開口,納頭便拜。
劉恆慌得站起身道:“朝使何必多禮,這教孤王怎受得起?”便上前要去扶起。
那朝使連忙自己爬起來,連連揖道:“大王,今昔已不同,看過這徵書便知。”說著,便躬身將徵書呈上。
劉恆匆匆閱過,不由臉色大變,疑似在夢中,不能相信。接著又看了一遍,方知是天大的好事落在了自家頭上。略思片刻,又疑心是老臣設下的圈套,便將徵書置於案上,只是沉吟不語。
那朝使看得急了,又揖請道:“朝中重臣,盛讚大王賢德,都盼大王早日入登大位,以安天下人心。請大王勿遲疑,小臣也好隨大王同歸。”
劉恆以手撫額,默然許久,方道:“朝使奔波數日,實在辛苦。都中之事,孤王也曾有耳聞,只未料變動竟如此之大!敝國地處險要,乃匈奴南犯要衝,孤王一時脫不開身,請朝使先回去覆命,孤王於半月之內,即可動身。”
那朝使便是一怔:“半月?諸呂伏誅,已有多日,少帝居深宮不出,難孚眾望。百官心甚不寧,恐日久生事,大王豈可延宕?”
劉恆擺擺手道:“你這便回朝吧,朝中又不是沒有天子。容本王略作交代,收拾行裝,再作計議。”
那朝使無奈,只得叩拜退下,回朝覆命去了。
待那使者一走,劉恆便急召屬臣前來商議。諸臣聞此意外,都驚愕不止,殿上頓時聲如鼎沸。
片刻,便有近臣郎中令(始置於秦,為九卿之一。漢初沿置,為皇帝左右高階官職。主掌宿衛及顧問、諫議等)張武,出列奏道:“事若蹊蹺,必有其因。那朝中大臣,皆為高帝時舊將,習兵事,多詐謀,今欲奉大王為新帝,本意絕非止於此!以往彼輩,極畏高帝、呂太后之威,不敢有何異動。如今呂太后賓天不及一月,便群起攻殺諸呂,喋血京師,致天下震動。臣以為:此徵書,乃是以迎大王為名,而掩其犯上之舉也,故萬不可信。古來以外藩入主者,多有不祥,大王切勿輕履險地,不如稱病不應召,以觀其變。”
張武言畢,諸臣多隨聲附和,都以為長安事未定,唯靜觀其變,方為上計。
此時列班中有一人急了,搶出一步,高聲道:“大丈夫,臨事豈能如此優柔!諸臣所議,多為非,大王不可誤信。”
劉恆抬眼看去,原是中尉宋昌,便笑道:“到底是武人膽大,宋公不妨盡言。”
宋昌即道:“以往秦失其政,豪傑並起,都以為天下屬己,而志在必得之。然終為天子者,唯劉氏而已,眾豪傑遂絕了此念。那陳平、周勃等老臣,即便有包天之膽,也未必敢取劉氏而代之。”
張武聽了,便冷笑道:“在下倒要問,諸呂有何德何能,尚能險些奪了天下;那班老臣,又有何事不敢為?”
宋昌轉過頭來,逼住張武反問道:“郎中令可知,呂氏那群子侄,若不是姓了呂,又何來此膽?在下既敢勸君上入都,自有在下的道理。”
劉恆即頷首一笑:“中尉,你儘管說來。”
宋昌便道:“回稟大王,臣以為:一則,高帝子孫諸王,遍佈天下,如犬牙交錯。劉氏宗室,若磐石之固,天下還有誰人不服其強?二則,漢家興,除秦苛政,約法令,施德政,百姓得以謀生計,彼輩能不感念劉氏乎?故劉氏天下便難以撼動。三則,往日呂太后以天子之威,立諸呂三王,擅權專制,然賓天未及一月,便有周勃僅持一節,馳入北軍,一呼而士卒皆左袒,擁劉氏而攻諸呂,頃刻滅之。此乃天授劉氏之尊,而非人意也!今大臣即是有生變之心,奈何百姓不為其驅使,黨羽雖眾,又豈可專有天下?況且劉氏天下,內有朱虛侯、東牟侯守宮,外有吳、楚、淮南、齊、代諸王拱衛,無人可以搖撼。今高帝之子,唯淮南王與大王倖存,大王賢明仁孝,聞名於天下,且又年長;故而諸臣欲迎立大王,豈非正在情理之中?請大王早做決斷,勿生疑也。”
劉恆聽了兩面之詞,心中仍權衡不下。宋昌便又催促道:“千載難逢的好事,且萬無一失,君上還猶疑甚麼?”
劉恆苦笑一下,揮揮袖道:“各位且散了吧,容孤王稟明太后再議。此事譬如下注,尋常人所賭,不過是個榮華富貴;孤王這一賭,卻是要賭上身家性命,故而不可不慎。”
散朝後,劉恆急趨後殿,稟報薄太后。薄太后聞聽也是大驚,躊躇不能作答。兩人相對半晌,皆是無語。
劉恆見無人可以商議,只得返回宣室殿,繞室徘徊,頓足嘆息。稍後,竇美人前來問安,聞聽劉恆說朝中徵書事,也是惶急,含淚勸道:“如此大事,君上務要小心。成敗如何,唯有天知了!”
劉恆聞言,不禁心中一動,便喚來近侍,吩咐去外間尋一位方士來,求一卦看看,也好安心。
未幾,一位方士應召而入。但見此人,天生一副異相,身體枯瘦,面目黧黑,初看似獐頭鼠目之輩,細觀之,才覺其胸中大有韜略。
劉恆不禁好奇,遂問道:“看足下頗為面生,請問姓名?”
那人叩首答道:“謝大王!小人陰賓上,一貫遊走四方,居無定所,於近日才來代地,今日乃初次見大王。”
劉恆笑了笑:“陰賓上?這名字好古怪。”
“微末小民,取個奇名,方可令人不忘。”
“哦?確有道理,孤王倒是記住了。今召足下來,欲問一卦,不為他事,單問那出行吉凶。”
陰賓上聞言,略一頷首,便取出蓍草來,擺來弄去,做了許多勢;又將一塊龜甲燒裂,細察其紋路走向。忽而,面露喜色道:“回稟大王,是個吉兆!可放心出行。”
劉恆難掩心切,急忙問道:“那卦辭如何說?”
“此乃大橫之卦。佔曰:‘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啟以光。’”
“哦,此卦甚好,然卦辭卻陌生,為何從未聽說過?”
“不錯,此非《易》之卦辭,乃是民間所傳,靈驗無比。”
“這……孤王倒要討教了:所謂‘大橫庚庚’,究竟是何意?”
“庚,變更也。這一卦,說的是王位有變,就如夏啟承襲禹王。”
劉恆望著卜者,面露疑惑道:“那麼‘餘為天王’又是何指?我早已為王,又何來甚麼天王?”
那陰賓上便幽幽一笑:“自是指天子無疑了。小的僅能釋卦辭,而不知其他。”
劉恆拿過龜甲來,喃喃道:“僅憑此紋,焉知是實是虛?”
陰賓上便跪下,拜了一拜,懇切道:“不瞞大王,小的操此業,已半生有餘,無一不靈驗,即是指鹿為馬,人家也信。大王既問卜,吾所言,虛虛實實,只當是天意,不妨信之。”
劉恆不禁啞然失笑:“足下倒是爽直。操此行當,平日可得溫飽乎?”
“尚可。”
“除此而外,還有何種本領?”
“這個……在下還會借壽。”
“哦?如何借壽,且為我道來。”
“小的為人占卜,必有言在先,若肯借用壽數一歲,則酬金減半數,求卜者無不應允。”
“這如何使得?區區一歲,亦是人家的壽數!”
“市井小民,以眼不見者為虛。你索要一吊錢,他視同割肉;若求他借壽數,則無不爽快。”
劉恆聽了,不禁大笑:“倒也是。試問,你如今借了多少?”
陰賓上伸出一掌,答道:“若原壽以七十為限,小的已增壽至五百六十歲了。”
劉恆又拊掌大笑:“恭喜恭喜!然則,隨口一說,便可當得真嗎?”
陰賓上忽地雙目圓睜,炯炯有光,逼住劉恆問道:“人,可以欺天嗎?”
劉恆便一驚,背上竟冒出冷汗來,連忙拜謝道:“謝先生指教!孤王今後行事,凡出一言,必有踐行,絕不敢欺天!”
陰賓上這才釋顏,隨口又玩笑道:“大王命貴,何不也向臣民借壽?如此,益壽至五百年亦不難。”
劉恆連忙道:“不可不可。卜者以言行世,王者則以政服人。你向人借一歲命,不過是一句話;孤王向臣民借一歲命,則是萬人膏血了。”
陰賓上聞劉恆此言,面露敬佩之色,隨之叩首道:“今日方知,代王賢明,真乃名不虛傳。小人所解的這一卦,料是也有八九分說中了。”
劉恆便淡淡一笑:“天意從來難料,你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今日便到此吧。”說罷,即召來少府,命賞賜陰賓上五十金,以車輦送返住處。
待陰賓上走後,劉恆便去與薄太后商議。薄太后聽了卦辭,忽想起了當年許負之言,脫口道:“原來,許負說我可‘母儀天下’,竟是應在了恆兒你身上!”
劉恆卻是一臉茫然,不明所以:“甚麼母儀天下?”
薄太后想到此事,唏噓不止,便將當年請許負看相的往事,向劉恆和盤托出。
劉恆聽了,心中更是忐忑,猶疑半晌,才囁嚅道:“即便如此,也不可大意。昔年趙王如意之禍,便是前鑑。”
薄太后想了想,斷然道:“你我母子,隱忍了二十餘年,今朝忽有天賜良機,若不取,恐是有違天意。可遣你阿舅,先入都探問,待探得萬無一失,你再應召也不遲。
相關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