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鄉是豫東農村的,我們那裡是平原地區,種的莊稼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
記得小時候很窮,但那時的我們真的過的很快樂。
大夥都沒錢,需要東西了大多用麥子換。用麥換西瓜,換油條,換大米。拿豆子換豆腐,拿雞蛋換醬油醋等等。
因為大家都窮,也就沒有什麼攀比之心。不像現在,大夥一見面不是比車,就是比誰在城裡買了房,如果幾家都買了房,又開始比誰家買的房子大,誰買的套數多,誰家買的小區更高檔等等。
那時的老家,村民真的很淳樸。誰家有個婚喪嫁娶的,一村人都自發去幫忙。生小孩坐月子了,不沾親不帶故的鄰居也會笑哈哈的送二十個雞蛋或兩包紅糖去賀喜。
現在老家的人情味變淡薄了,人也變的勢利薄涼了。別說是一個村的村民,就是沾親帶故的看你混得好點,言語裡都會帶著一絲絲羨慕和嫉妒。
剛開始流行打工那些年,如果你從外面回老家,見人先讓煙再說話,說話還得謙虛,不然你離開後,別人會在背後說你拽大蛋,不懂事,出去幾天回來不是你了等等。讓煙還得讓好煙,一般的煙讓出去他會說:“就這煙?一看就是出去混哩不咋的。”
村裡有個在外面做生意的,因為在外面時間長了,口音一時沒改過來。過年時回來了,和人打招呼,別人問他啥時候回來的,他說昨天晚上,後來村裡人拿這當笑話說了好長時間。“做天碗上?還做地呢,咋不坐鍋裡呢?出去幾天不是他了,連說話都學洋了。”
人啊,一旦有了攀比心理,老家人比城裡人做的更傷人心。
前幾年我回老家,都規規矩矩的謙虛著小心說話,提前買兩條好煙,見人就撒。可有些人見我在城裡買了房,回來又開著車,一邊表面上客氣,一邊背後說壞話,什麼“開個破車了不起了,拽架子了。不熱情了,掙幾個破錢眼都高過天了。你就是在北京當了大官,回來也得在村口就停車,見人先問候,再讓煙。”等等等等。
晚上幾個同齡的發小拉著非要在一起聚聚。說實話那時才踏實放下心來。發小在一塊隨便高談闊論,胡吃海塞,沒人會說你什麼,大家一起穿開襠褲長大,一起上學放學,一起和尿泥摔麵包,一起偷過瓜一起逃過課,誰有點糗事醜事大夥心裡都清楚,誰也不笑話誰。
我們在飯桌上談論起老家人的這種恨你有,笑你無的風氣時,大家都笑了,說其實這種現象在哪很常見,你在乎那些幹嘛呢?嘴長在各人嘴上,他愛說啥說啥。總有些人心裡不平衡,你有錢了他妒忌你,你落魄了他笑話你,世道不是以前那個世道了,人人向錢看,哪還有那麼多的情懷呢。
是啊,人與人其實是一面鏡子,而鏡子並不會折射出完全一模一樣的自己。
做人無愧於良心即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大。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做到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至於那些曾經嘲笑奚落的人,就當不存在而已。
也許這種現象也是一種鞭策,互相攀比的心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轉化成向上的動力,促使人進步吧!
好懷念以前老家人的淳樸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