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生於順治十一年,是順治皇帝第三子,卒於康熙六十一年,他是清朝定都北京後 的第二位皇帝。他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康熙之所以成為千古一帝,是時代使然,時勢造英雄,當時西方世界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資產階級革命,部分列強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對外擴張,並不由自主的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而清朝剛剛建立,社會矛盾尖銳。加上明末清初的大規模戰爭和屠殺,使中國的經濟近乎崩潰,人口銳減,百業凋敝。
康熙登基時年紀尚小,朝政大權掌握在順治皇帝駕崩前任命的鰲拜,索尼等四位輔政大臣手中。但輔政大臣在輔佐康熙治理國政時結黨營私,蔑視皇權,加上外國侵略者的虎視眈眈,康熙可謂內憂外患,只能選擇忍耐,空有一顆圖強治國之心,卻無法施展抱負。康熙六年,14歲的康熙在祖母孝莊太皇太后的指導下剷除了鰲拜,掃除了障礙,開始親理朝政。
親政後,康熙開始大展拳腳,施展才華,帶領大清走向新時代。他運用卓越的軍事才能解決了令無數帝王頭疼不已的邊疆問題,平“三藩”,收臺灣,擴大了清王朝的統治疆域,三次親征噶爾丹,率領將士擊退沙皇俄國,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劃清了兩國的國界,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大清成為當時世界上的軍事強國。
在政治上,康熙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施恩蒙古,鞏固了邊防,為民族的融合開創了條件。在民族政策上,他重用漢族官吏,宣揚漢族文化,提倡滿漢一體,緩和了滿族入關後一度尖銳的民族矛盾。在文化上,他尊儒重教,致力於文化知識的普及,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康熙本人也是歷代封建帝王中最為博學的一位,他熟讀儒家經典和古典名著,精通琴棋書畫,掌握滿,蒙古等多種語言,晚年甚至精通幾何算術。
康熙還是一位“仁”皇帝,他待臣以寬,愛民如子,並要求大臣廉潔愛民。他崇尚節儉,厲行節約,曾經檢查後宮開銷並公之於眾。得民心者得天下,雖然康熙不允許大臣們為他做壽,但他66歲那年,人們自發在街頭巷尾為他做壽慶賀,傳為千古佳話。
康熙也不是聖人,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也有值得商榷和評論的地方。康熙末年,因儲位之爭導致了骨肉相殘的亂局,直到雍正時期,昔日延續下來的皇家兄弟之間圍繞皇權的矛盾和鬥爭仍然十分突出,而且變得更為激烈,更為殘酷。另外康熙也有著保守,落後的一面。他一度實行開礦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但後來因為曠工聚眾鬧事,滋生動亂而再度禁礦。統一臺灣後,他曾開海展界,隨即因擔心米穀出境明令禁止南洋貿易。這種閉關鎖國的保守政策,直接導致了經濟的停滯和倒退,殘暴的文字獄也讓康熙失分不少,但瑕不掩瑜,儘管康熙身上也有諸多不足,但他的歷史功績仍令後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