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上官婉兒的熟悉,大概來源於王者的遊戲裡,那個拿毛筆的“上官婉兒”,但歷史上真實的上官婉兒是什麼樣的呢?
上官婉兒,複姓上官,因為被唐中宗封為昭容,所以又被稱為上官昭容,陝州陝縣——今河南陝州人,祖籍隴西郡上邽縣,是唐代女官、詩人,同時她還是一位皇妃。
上官婉兒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的,但她卻在面對命運的嘲弄時,選擇了奮起一擊,絕地反殺。
在上官婉兒還在襁褓的時候,她的祖父上官儀與唐高宗商議廢黜武則天,連詔書都寫好了,可結果唐高宗李顯一見著媚娘就立刻慫了,開始了瘋狂甩鍋。於是乎,上官儀和上官庭芝就自然成了武則天的出氣筒,落了個被殺的下場,還因此株連到了家人。當時才剛剛出生後不久的上官婉兒,也就和母親一起,被配入了掖庭。在掖庭為奴的時間裡,因為母親的精心教誨和自身的勤學不輟,小小年紀的上官婉兒,就已熟讀四書五經,明曉政治吏事,成為了掖庭之內有名的才女。
而很快,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來了。這一天,小上官婉兒的才情竟傳到了武則天的耳朵裡,於是,武則天當即召見了上官婉兒,並現場出題,想要考考眼前的這個小姑娘,上官婉兒文不加點,很快就完成了武則天的考題,而且文意通暢,辭藻華麗,語言優美,就好像是夙構而成的一樣。武則天看後非常高興,下令免去了她奴婢的身份,將她留在了身邊,並讓她掌管宮中詔命。此時的上官婉兒才不過十三、四歲。
也許,武則天是在上官婉兒的身上,依稀看到了年輕時候的自己。在此後,武則天稱帝的時間裡,宮中詔命也大多是由上官婉兒來擬定,因而上官婉兒也被大家稱為“內舍人”。從通天元年開始,武則天更是讓她來處理百官奏表,參與政務,此時的上官婉兒已是手握生殺大權。
神龍政變後,唐中宗復辟,武則天被迫退位。但讓人驚奇的是,這不僅對上官婉兒沒有絲毫影響,而且她還被唐中宗封為了昭容,成為唐中宗身邊的一位妃嬪。在這段時間裡,大概也是上官婉兒最為輝煌的時候,她深得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的信任,執掌內政,就連祖父一案也得以平反。
唐中宗尤愛風雅,因此常常會舉辦一些詩會,而在詩會之上,上官婉兒永遠是最耀眼的焦點,無數文人騷客、權臣將相的詩作最後都會交由上官婉兒來品評。於是,就這樣,“上官體”自然也就成為了上流社會的一種創作主流。王夢鷗在他的《初唐詩學著述考》中這樣記載當時的情形“尤以中宗復位以後,迭次賜宴賦詩,皆以婉兒為詞宗,品第群臣所賦,要以採麗與否為取捨之權衡,於是朝廷益靡然成風” 。
此時的她,也到達了自己人生的巔峰,但深諳權力之道的上官婉兒知道,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現在的自己雖然貴為妃嬪,但依舊得依附權力而活,得隨時為自己尋找到最佳的靠山。
景龍四年,眼見太平公主的勢力日盛,於是,上官婉兒看準了機會,又去依附太平公主。六月初二,李顯突然駕崩,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商議之後,便一同起草了一份遺詔,確立李重茂為皇太子,由李旦輔政,韋皇后為皇太后攝政。但宰相宗楚客和韋溫卻擅自更改詔書,勸韋后效仿武則天。
得知訊息後的臨淄王李隆基,再也坐不住了,發動政變,率領禁軍攻入皇宮,殺死了韋后。面對動亂,上官婉兒反倒顯得處變不驚,她下令點亮燭火,帶領宮人們迎入李隆基的大軍,並將她與太平公主所擬的遺詔拿給了李隆基看,想以此證明她和李唐宗室原屬同一陣營。但李隆基或許是畏於上官婉兒的權謀機敏,不想再為自己的李唐留下這樣一個隱患,於是,就藉著這場宮廷動亂,一聲令下,刀光閃過,一代風華便就此香消玉殞了。
這就是歷史上,大唐女政治家上官婉兒,波詭雲譎,跌宕起伏的一生。
上官婉兒死後,太平公主哀傷不已,派人前去弔祭,並出錢五百匹絹,送上悼詞。但很難說,上官婉兒的墓誌銘是太平公主所寫。
2013年8月,上官婉兒的墓誌銘,在陝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空港新城考古出土,墓誌銘上共刻字982個,為上官婉兒一生的經歷做了簡要描述。
出土的墓誌銘中並沒有落款,倒是其中提到“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而後,附刻了兩幅悼詞,或許這其中有太平公主的悼詞,但目前也很難考證,也尚無人考證,悼詞具體如下:
巨閥鴻勳,長源遠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
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其一】
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
甫瞻松檟,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其二】
附上悼詞,供大家自行品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