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2021年度羅布泊及周邊科學考察小結會議順利召開。本次會議主要圍繞2021年夏季羅布泊及周邊地區的科考活動展開,水文組、植物組、土壤組、野生動物組、昆蟲組、地下水組以及水生生物組等專家對本次科考活動進行了總結回顧,同時對2022年的科考提出建議。
現將中國綠髮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周晉峰的發言內容整理如下:
今年(2021年)的羅布泊科考比2020年有進步,相信我們2022年也一定會比2021年再有大的進步,形成一個真正為科學家做科考的服務平臺,我們有決心、也有準備把相關工作做得更好。
剛才提到入侵物種的問題,我對入侵物種有一個不同的看法,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就是隨著全球氣候的急劇變化,隨著全球交流深度和廣度的增強,物種的分佈擴散和改變,是一個必然現象。而因物種分佈改變所帶來的(或導致的)區域物種的生態位互相擠壓,也是必然的。傳統“入侵物種”的概念,是在工業文明和保護本地物種的立場上提出的,對這一概念,當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一些創新性思維?
第一,新物種在生態系統裡面,有它新的生態定位和生態價值。新物種對於某一區域的傳統物種,存在生態位擠佔現象,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辯證地去看待這一問題,即也可以從生態恢復的立場上,去認識新物種同時具備的一定生態價值,或者從碳中和立場上,認識其所具備的價值?我們在做相應研究時,需要客觀、全面、科學地把這件事情研究清楚,包括外來物種的成因、效果、對生態的貢獻等。另外,還需要將它們在當地歸化後所逐漸形成的新平衡說清楚。我們現在發現它是外來物種,等過了幾十年它還在這裡,可能那個時候就不是簡單的外來物種這種說法了,因為在生態系統裡面已經構成了新的生態平衡。這是我們的一個建議,大家可以去參考。
第二,關於羅布泊及其周邊地區科學考察,回到最初的設計出發點,我們研究或關注的總目標物件:一是對生態恢復的研究與監測,包括對這個地區生態恢復的動態觀測、地理位置的區劃演變等,這是我們十年科考的價值所在;二是,生態恢復導致的各因素之間的相互耦合作用。比如生態系統裡,喬灌草與昆蟲、野生動物等之間除了定性關係,是否也涉及定量關係,是怎樣的定量關係?如昆蟲的密度和魚的密度,對生態恢復所開展的相關研究中,不僅要定性,還要關注相關生物量,要做定量研究。第三,我們更多的要研究關係,研究變化,研究恢復過程,以及從這些研究裡得到的有關生態恢復的相關規律及借鑑思考。比如各生態因子間的相互作用,水、植物、野生動物等之間的變遷,以及因此而生成的更大的時空尺度下的動植物相互關係,各個區域之間的生境變化等。比如做礦山生態修復的時候,將可以從我們目前的研究中得到怎樣的借鑑思考?生態修復,未來要成為我們的一個關鍵詞,我們要從自然生態恢復之中,學習生態修復的理論知識和方法,來研究我們做生態修復的時候應該採用的辦法。
第四,我們現在非常關注“雙碳”目標,羅布泊及周邊地區的生態恢復過程,肯定也是自然碳捕獲的過程。我們知道 IUCN和有關部門最近釋出了一個報告稱,每年全球自然碳捕獲的數量是50億噸到110億噸,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而以陸生植物為基礎的自然碳捕獲量,佔到評估總量的65%。那麼我們羅布泊及周邊地區,從草到林、到大量的微生物和動物,我們是不是也能對這部分的碳問題進行取樣、計算和研究?比如透過實地調研,計算所考察地區的碳總量、每年的碳捕獲量和跨年碳捕獲的變化量等等。
透過兩年多的羅布泊及周邊地區科學考察,我們對大家的積極參與表示衷心感謝。希望在這個基礎之上,接下來我們真正能夠把科學研究工作再次推向新的高度,進一步透過羅布泊科考來將生物多樣性問題和氣候問題以及這兩個交織在一起而綜合導致的自然演變問題研究清楚。我們相信隨著羅布泊科考的持續,未來我們必將會有越來越豐富的科學資料,來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修復、推動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問題的應對。我們這些重要的工作,將會為之後全球範圍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積極而卓有成效的結論。
再次對大家的工作表示祝賀,對大家的堅守與堅持表示感謝。希望我們在羅布泊科考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維,使之成為國際大科學工程的一個樣板;也透過對羅布泊這個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持續開展科研工作,以期在將來形成對類似地區一系列的科考,帶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
(本文根據音訊整理,未經本人核實)
整理/蟲二 審/橡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