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梁燕
在於都縣貢江鎮蘆山村,有一位來自湖南平江的蘇區失散女紅軍——華可英,被當地人尊稱為“興國婆婆”。說起這個名稱的由來,它引出了一個悲壯、淒涼的故事,飽含了一個蘇區失散女紅軍的血與淚……
華可英1909年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黃金鄉一個貧苦農民家中,由於家境貧寒,她從小就對地主階級和封建勢力有著刻骨的仇恨。平江起義的勝利及湘贛邊土地革命的蓬勃發展,深深影響了年輕的華可英,她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投身於火熱的革命鬥爭之中。由於她工作積極肯幹,鬥爭性很強,很快就成了當地的革命積極分子,並加入了黨的組織。1933年,華可英被調到少共湘贛省委工作,在同年10月湘贛省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代表,並於1934年1月光榮地出席了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
大會閉幕後,華可英被當時中央蘇區火熱的鬥爭情景深深感染,她主動要求留在中央蘇區參加革命工作。後被分配在反帝大同盟工作。1934年5月,經組織批准,她和相愛已久時任湘贛省勞動部部長(後留中央檢察委員會工作)的冷郭儀在瑞金縣蘇維埃政府登記結了婚。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了。當時組織上曾動員華可英回鄉當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但年輕的華可英卻堅決不肯回鄉,她說:“我是黨的人,我要誓死為革命。”在她的堅決要求下,黨組織把她安排在贛南省登賢(現屬於都)縣的小溪區工作。
隨著蘇區鬥爭形勢的一步步惡化,中央蘇區已大部分淪為敵手。1935年初,留守中央蘇區的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等機關和紅軍部隊,在敵人的重兵步步緊逼包圍之下,被壓縮到了狹小的于都南部山區,陷於極為被動和危險的境地。面對如此危急形勢,為儲存實力,中央分局決定十路突圍。此時,由於鬥爭的需要,華可英不得不和其親密的戰友、丈夫冷郭儀分手。根據組織上的安排,冷郭儀受命隨獨立三團行動,突圍到湘贛邊堅持游擊戰爭,而華可英則奉命就地留下堅持鬥爭,參加了登賢縣小溪區游擊隊。
誰知這一分離,竟成了他們夫妻情緣的永遠結束。留守蘇區的黨政機關和紅軍主力部隊分別突圍離開于都南部後,敵人對於都南部地區大規模軍事清剿也就開始了。4月間,華可英所在的小溪區游擊隊在轉戰中遭到敵人重兵包圍。惡戰之後,游擊隊領導犧牲,隊伍被打散。倖免於難的華可英,此時孑然一身,同捜捕之敵周旋於深山老林之中。她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孤立無授。餓了,以竹筍、野果充飢,渴了,喝幾口山泉溪水,累了,找山洞、樹枝棲身。然而這一切困難都不能動搖她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她頑強地在山林中堅持鬥爭,不斷翻山越嶺,期望能找到黨的組織,找到失散的革命戰友。
就在這極端困難的時刻,華可英發覺自已懷孕了,她想,這是自己和丈夫愛情的結晶,是革命的後代,只要自己活著,就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並撫養成人。於是,她在內心深處不斷提醒自己要堅持、要為孩子活著、為中國革命活著。
也許是華可英的執著感動了上蒼。艱難輾轉半個多月後,她終於在群山連綿、重嶺疊峰的於南祁山一條深溝裡,同兩位失散的游擊隊的女戰友巧遇。三人想見,既喜又悲,頓時抱頭又親又哭。悲喜之後,她們合計,與其在這漫漫群山中盲目瞎轉,倒不如設法走出去,趁著夜色偷渡于都河到其他游擊區去尋找組織。主意確定,立即行動。她們白天隱藏在山中,晚上繞開大路,穿溝越嶺,巧避敵人崗哨,直向于都河進發。第四天晚上,她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大山,來到了于都河邊。但是,只見江水滔滔,一片黑黝黝,各個渡口上,均見敵哨影綽,口令聲聲,把守甚嚴。顯然,要想當夜偷渡過河,那是不大可能的。面對這種情況,三個人頓時都陷於無奈之中。好一會兒後,其中一位戰友則提出說她有親戚住在附近的蘆山鄉(現貢江鎮的蘆山村)看是否先到其親戚家暫時隱蔽起來,然後尋找適當的時機以渡河轉移。華可英和另一名戰友商量認為,暫時也只好如此了,不然天一亮,就要被敵人發現了。
也許命運中註定了華可英要經歷這番人生悲慘磨難。住下不到一天,他們便被當地的偽甲長卜順福發現並遭逮捕,押送到了鄉聯保處,投入了監牢。幾天後,本地的那位戰友由其家人出錢贖買,保釋出獄。而華可英和另一名戰友則因無親朋贖買保釋,遭到了刑訊逼供和非人折磨。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華可英毫不畏懼,始終未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只一口咬定自己是興國人,姓曾,路過此地。偽保長肖齋壽審訊了幾天,也一無所獲。但老奸巨滑的肖齋壽不肯善罷干休,他見華可英年輕、漂亮,便產生了賣人賺錢的鬼主意。於是,他威逼華可英:“只要你肯嫁給我們肖姓人,馬上就可以給你自由,否則,我就要把你這個‘赤匪’婆送縣府究辦”。面對敵人的淫威,華可英寧死不從。經過幾天的抗爭,在這孤立無援、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為了腹中的孩子,華可英忍辱負重,被迫含淚屈從。她被肖齋壽以十幾個光洋的價格賣給了蘆山村年輕的木匠肖建順為妻。
從此,華可英這位剛強的湘藉紅軍女戰士,便被當地人當成了興國人,同時因不知其姓和名而被人稱為“興國婆”。她和冷郭儀的孩子在出生不久後便因病夭折,這對華可英猶如一個晴天霹靂。孩子沒了,已向湘贛邊突圍轉移的丈夫也杳無音信,黨的組織又不知在哪裡,這一切幾乎使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然而剛強的華可英又挺住了,因為她相信,革命勝利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歷史總會還自己一個清白。她常常獨自一人在晚上仰望滿天繁星,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黨組織和戰友,然而這一切都只能壓在心底,默默地承受痛苦的煎熬。1947年丈夫肖建順去世後,華可英獨自一人侍奉著年邁的婆婆和寡居的大嫂,撫養兩個孩子,她以勤勞、善良和孝順,贏得鄰里鄉親的稱道。
新中國成立後,獲得身心解放的華可英以更加飽滿的革命熱情,再次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她先後擔任互助組長、初級農業社社長、高階農業社婦女主任、蘆山村婦女主任。為鄉親們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鄰里有糾紛,鄉親有困難,都愛向她訴說,華可英也想方設法地幫助他們。由於她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人們都親切地叫她“興國婆婆”。但她對自己以前的經歷從不向人提起,也不找組織提什麼要求,甚至連自己的兒子、兒媳都不知道她的真實身份。直至1984年,冷郭儀透過組織來尋找她時,當地政府和鄉親們才發現這位被人叫了半輩子“興國婆”的華可英,不僅不是興國人,而且還是一位來自湘省平江縣的隱姓埋名幾十年的蘇區紅軍女戰士、女黨員、女幹部。
1988年,華可英帶著對人生的無限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離開了人世。她去世後,蘆山村的村民仍然常常談起這位勤勞、善良、剛強的偉大女性,人們仍像從前一樣,尊敬地稱這位來自湖南平江的她為“興國婆婆。”
“如果你有想與我們傾訴的故事,或在聆聽《夜讀》時有所感悟,可以在作品下面留言,說出你的故事或推薦你喜歡的文章,也許下一期你就能聽到專門為你錄製的專屬音訊,收穫專屬的溫暖。”——《貢江夜讀》,一檔有溫度的欄目。
投稿地址:于都縣融媒體中心總編室
來源:于都縣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