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發表了一篇名為《寧願要傻大粗黑現代級,也不要先進巡洋艦,如今看來中國很明智》的文章,可是因為資料考證不全,導致文章中出現了很多錯誤甚至有些離譜的結論。為此,許多讀者也在評論區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和批評,在此我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同時也向大家誠懇道歉。今天,我在這裡打一打自己的臉,更正一下在上一篇文章中出現的錯誤。
歷史背景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先介紹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與西方國家的“蜜月期”結束以後,我國在國防工業領域再次面臨停滯的危險。不過,隨著中蘇關係的解凍,又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個視窗。
與空軍引進蘇-27СК的 “906工程”類似,海軍同樣從原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系統性引進了裝備成品和相關技術。除“遼寧”艦之外,“現代級“驅逐艦(956Э/ЭМ型驅逐艦)和“基洛”級常規潛艇(877ЭКМ/636М型常規潛艇)的引進,也對我國第三代國產主戰艦艇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俄羅斯和烏克蘭引進的成品艦艇和相關技術,都經過了嚴密而科學的系統論證。不過,在簽訂合同之前,先期工作開展的時間恐怕要遠遠早於大多數人的想象。
其實,早在蘇聯解體之前的1991年6月,時任海軍裝備部部長的鄭明少將就已經率團考察了蘇聯太平洋艦隊。期間,蘇聯方面向我們開放了除核潛艇外,包括“基輔”級航空母艦(1143型載機巡洋艦)“新羅西斯克”號和“光榮”級巡洋艦(1164型導彈巡洋艦)“紅色烏克蘭”號(現“瓦良格”號)在內的多型水面艦艇和常規潛艇。
“光榮”級巡洋艦(1164型導彈巡洋艦)是當時的重點考察物件,地位不亞於“基輔”級航母(1143型載機巡洋艦)。相比虛無縹緲的艦載固定翼戰機,在當時提高水面艦艇的防空能力是更為迫切的需求。我方代表團的考察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有必要從蘇聯成體系引進相關艦艇成品和技術,爭取在短期內大幅提升海軍的裝備水平。
另一方面,在這次訪問中蘇聯方面的開放層級,要比西方國家高出不少。面對當時的國內經濟困境和混亂的政局,蘇聯方面非常希望透過對華軍貿出口來獲取寶貴的外匯,同時爭取我國在政治上的支援。
雖然在這次考察後不到半年,蘇聯就突然解體,但是在緊隨其後的經濟崩潰中,深陷泥淖的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紛紛向我國丟擲橄欖枝,希望用手頭的“硬通貨”緩解燃眉之急。
1993年5月,俄羅斯國防部在北京昌平區陽坊鎮舉辦了一次非公開的陸軍裝備展示,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劉華清上將和時任總參謀長的張萬年上將蒞臨觀摩。
1993年8月23日,俄羅斯海軍艦艇編隊訪問我國青島,其中2艘作戰艦艇是“無畏-Ⅰ”型(1155型大型反潛艦)“潘捷列耶夫海軍上將”號和“現代”級(956A型導彈驅逐艦)“快速”號。這次訪問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海軍裝備的展示推銷。我國海軍代表團也詳細地進行了考察。1994年5月17日至20日我軍艦艇編隊回訪海參崴時,我方代表團又再次考察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艦艇。
其實,1993年俄羅斯方面來華展示的一系列裝備,都引起了我們的強烈興趣。不過,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1993年我國的軍費開支僅有426億元人民幣。因此,在裝備上,只能有的放矢地選擇最關鍵、最急缺、最緊要的部分引進。
中國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全新技術,“無法直接運作”的結論過於武斷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以“我國從未接觸過全燃聯合動力方案”為由,認為我們沒有辦法“直接運作”光榮級,但是從最新的資料來看這個結論過於武斷。動力系統的“心臟病”確實曾是困擾我國國產主戰裝備的痼疾。從天上的飛機,到地上的坦克、裝甲車輛,再到海上的艦艇,無一例外都或多或少在這道門檻上摔過跤。在解決動力問題的過程中,國外引進的先進技術,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大大提前了突破的時間點。
在90年代初,我國大中型水面艦艇動力,只有效能尚不可靠的仿製柴油機和古舊的蒸汽輪機可以自產。為配合052型導彈驅逐艦而引進的美國通用動力公司LM-2500型燃氣輪機,也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斷貨。艦艇用燃氣輪機的引進,在當時是海軍的重點專案之一。
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1164型巡洋艦“紅色烏克蘭”號(現“瓦良格”號)
“光榮”級(1164型導彈巡洋艦)裝備的M-21型全燃聯合動力系統,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先進而且成熟可靠的產品。該動力系統由2臺M-70/ДС-71型燃氣輪機(烏克蘭代號УГТ-16000)組成的巡航機組和4臺M-8КФ/ДТ-59型燃氣輪機(烏克蘭代號УГТ-6000)組成的加速機組以及2臺廢氣迴圈鍋爐組成,系統總功率達到96.5MW,可以讓滿載排水量11280噸的艦艇以32.5節的高速航行。而廢氣迴圈鍋爐設計更是巧奪天工,在回收燃氣輪機尾氣熱量用於發電的同時,又有效降低了煙囪的紅外特徵,真是一舉兩得。
當時俄羅斯大力向我們推銷的還有“無畏-Ⅱ”型(1155.1型導彈驅逐艦),該艦的的動力系統與“無畏-Ⅰ”型(1155型大型反潛艦)一樣,為M-9型全燃聯合動力系統。該系統包括2臺M-62型燃氣輪機組成的巡航機組和2臺M-8КФ/ДТ-59型燃氣輪機(烏克蘭代號УГТ-6000)組成的加速機組。
事實上,當時海軍對於上述動力系統的評價很高。但是,俄方提出的條件是要我方以成品形式引進,或者投資1155系列的改進專案,以共同研發的形式進行技術轉讓。而當時囊中羞澀的我們,做不到既“現代”又“無畏”。同一時期,即便是一路綠燈的空軍“906工程”,都是以30%現匯和70%易貨貿易完成的。
不過,全套出口走不通,子系統出口也有利可圖。家裡已經揭不開鍋的動力系統廠家,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生產聯合體掏出了壓箱底的寶貝——在當時還尚未完成開發的M-80/ДА-80型(烏克蘭代號УГТ-25000)型燃氣輪機——這是蘇聯解體前開始立項的下一代大中型艦艇的動力系統。於是,中船工業集團703所與“曙光”聯合體簽訂了合同,由我方出資完成剩餘的研製工作,烏克蘭方面以優惠價格向我方批量出口成品並轉讓全套技術。
經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自主改進後,完全自主的GT-25000成為新一代國產驅護艦的主要動力,並且衍生出了工業版本的GT-25D燃氣輪機,廣泛應用於天然氣站調壓和電力調峰等國民經濟領域。
2020年,GT-25D燃氣輪機首次斬獲出口訂單,成功返銷到俄羅斯,並於當年6月在諾瓦泰克天然氣增壓站專案現場完成了72小時考核試驗,順利透過交付驗收。這是我國首臺應用於極低溫環境中的燃氣輪機,也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階裝備。GT-25D燃氣輪機首次對外出口和應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是中國製造走向海外重大業績。
雖然,與“光榮”失之交臂,但是配套的M-70系列燃氣輪機還是以另一種方式被引進。該系列的衍生產品MT-70/ДП-70燃氣輪機在2009年7月,隨同“歐洲野牛”型(12322型氣墊登陸艇)一同引進,其中後2艘艇由我方在廣州生產。
我國艦艇用燃氣輪機的起步時間,可以追溯到1959年2月4日簽訂的《關於蘇聯政府給予中國海軍制造艦艇方面新技術援助的協定》(簡稱“二四協定”)。根據該協定,我國引進了用於魚雷艇的M-1型燃氣輪機的技術資料。但是由於技術不成熟,再加上翻修期太短(100小時),在62型護衛艇完成測試後便不了了之。
到了1964年,上海汽輪機廠又在M-1的基礎上試製了4410KW功率的404型燃氣輪機,並在0105型護衛艇上進行了試裝。但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試航工作直到1971年才完成。由於研製週期過長,加上獵潛艇專案調整,最終該專案無疾而終。
之後,我國又在轟-6配套的WP-8型渦輪噴氣發動機上,進行過改進艦用燃氣輪機的嘗試,並在1974年完成了陸上耐久性測試。但是,隨著老055型驅逐艦的下馬,WP-8改專案最終停止發展。
到了80年代末,決定上馬052型驅逐艦並引進美國LM-2500燃氣輪機時,早在驅逐艦下水之前,海軍接艦部門就已經組織人員到船廠學習熟悉艦上裝置的使用與維護。雖然軍用型號的LM-2500型燃氣輪機是首次引進,但是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引進了對應的民用型號。正是出於對該系列燃機豐富的使用維護經驗,當美國單方面開始制裁時,我們才敢於在不留備份的情況下,把全部的4臺燃機悉數裝艦。
同樣是第一次接觸的柴燃交替(CODOG)動力系統,從112“哈爾濱”艦和113“青島”艦的服役歷程來看,我們完全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項全新的技術,所以在上一篇文章中,以“從未接觸過”的原因,就打上“無法直接運作”的標籤,這確實非常不妥。
引進現代級並非為了過渡
還有一個需要更正的問題, “當時我國已經從俄羅斯引進了陸基版的S-300,但是俄羅斯向我國出售海基版S-300PMU的可能性同樣不高”這句話。經過深入的考證,這樣的說法也是一個錯誤的說法。
051C型導彈驅逐艦上裝備的С-300Ф型艦空導彈系統(Риф-М “暗礁-M”),就是從俄羅斯引進的,也正是裝備在1164型巡洋艦上的Крепость-М“堡壘-M”的出口版。
另外一方面,經過進一步的考證,我國引進“現代”級驅逐艦的主要目的並非是為了“過渡”。因為956Э型(即136“杭州”艦和137“福州”艦)裝備的M-22艦空導彈系統射程有限,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區域防空”能力。另一方面,在後續追加2艘956ЭМ型(即138“泰州”艦和139“寧波”艦)之後,我們還額外增購2套改進型的9K37M1-2用於052B型驅逐艦,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出HQ-16中程艦空導彈系統。實際上,透過購買956系列驅逐艦的一攬子協議,解決的是我軍水面艦艇中程防空的“查缺補漏”,這並不是為了052C/D型“中華神盾”的“過渡”。
而正真的過渡型號其實是051C型導彈驅逐艦。在我海軍裝備中,051C是很獨特的存在。該型艦是在051B的基礎上,為了適裝的С-300Ф型艦空導彈系統而專門改造的。首艦在2004年才下水,而這款2006年才服役的00後新生代,卻使用了沿襲自051系列的蒸汽動力,以至於它與051B、引進的“現代四大金剛”一起,被軍迷朋友們戲謔為“全蒸七子”。
051C之所以會出現,完全是我國在綜合研判新世紀前十年海上安全形式後,結合現有裝備發展情況,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穩妥決策。雖然被稱為“中華神盾”的052C型驅逐艦的論證設計工作,在90年代初就已經展開,但在世紀之交時,專案還處於研發階段。而052C上的新技術應用比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70%以上,在服役初期難免會遇到種種問題。為了不至於因為專案進度,而長時間缺失艦隊區域防空能力,所以才決定以引進國外成熟裝備的方式,作為過渡時期的應急備份。
從俄羅斯С-300Ф型艦空導彈系統的合同,是在2002年7月做出的,這與求購“光榮”級(1164型)4號艦“共青團員”號無果有直接的關係。
雖然我們對蘇/俄製艦艇的考察工作在1991年就已經展開,並在1992年至1993年進行了現地調查工作,但是關於“共青團員”號(後改名“烏克蘭”號)的引進談判直到1997年才開始進行,並一直延續到2002年的年初。
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與烏克蘭就黑海艦隊的產權問題,進行了長達5年的曠日持久的扯皮。以至於在聯盟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之後,蘇聯海軍旗在塞瓦斯托波爾一直飄揚到了1997年。
已經完成90%建造工作量的“共青團員”號巡洋艦,就是扯皮的焦點之一。當時,烏克蘭要求俄羅斯支付該艦的全部建造費用,在完工後將艦艇交給俄海軍。而俄羅斯方面認為,先前90%的費用已經在蘇聯時代透過中央財政完成支付,自己只需要承擔剩餘的部分。在折騰了5年之後,最終“共青團員”號改名“烏克蘭”號,被劃為烏克蘭方面的財產。完成了產權交割後,已經發不出工資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當即開始推銷,而推銷的物件除了我國之外還有印度。
在經歷了1996年臺海危機的屈辱後,我國軍費從1997年起開始恢復增長。而烏克蘭方面給出的6-7億美元的報價,在當時來說還算公道。但是,在蘇聯解體以後,艦艇系統配套工廠被劃分到了不同國家,這就使得要完成建造,還必須獲得第三方的同意。可俄羅斯方面並不願意出售配套的П-500/1000戰役戰術反艦導彈系統。
其實,對於П-500“玄武岩”/П-1000“火山”戰役戰術反艦導彈系統,我方並沒有硬性需求。作為一款戰役戰術武器,配套的MPCЦ-1“成功-1”空基目標指示系統以及MКРЦ“神話”天基偵查系統,是俄羅斯不可能,也沒有辦法出售的。我們更沒有財力,把從偵察機到衛星給買個遍。真正讓我們垂涎欲滴的,只是“堡壘-M”(Крепость-М)的區域防空能力。至於反艦導彈,我們在已經規劃了用國產型號替代。
但是,在獲知我國求購1164型導彈巡洋艦後,美國向烏克蘭方面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美方認為,該艦的對海打擊能力,將嚴重威脅部署在亞太地區的美軍航母,對於周邊的日本、韓國等盟友都是嚴重的威脅。
不少讀者在上一篇文章評論中提到的《導彈及其技術控制制度》和《防止彈道導彈擴散國際行為準則》,反而不是制約當年交易的決定性因素。在此之前,我國已經透過正常的軍貿從烏克蘭購得X-55型空射巡航導彈的樣品,所以說美國對烏克蘭內政的干涉,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沒法直接獲得成品的情況下,我國選擇退而求其次,單獨引進遠端艦空導彈系統,整合到國產驅逐艦平臺上。
不過,我們在051C驅逐艦上裝備的Риф-М “暗礁-M”與俄羅斯原型還是有些區別的。在1164型導彈巡洋艦上,Крепость-М“堡壘-M”系統的雷達部分由МР-800型和МР-750型兩種雷達組成,前者負責遠端警戒,後者負責中近距離的精確跟蹤。但是我們只裝備了後者。
這是因為051C的滿載排水量僅有約7000噸,在裝備同類系統的艦艇中排水量最小。而在蘇聯海軍中,完整的裝備“堡壘-M”(Крепость-М)系統的最小艦艇1134БФ型,滿載排水量達到約8500噸。不可否認,051C為了“小船扛大炮”,在航空運作能力和防空火力層次上,做了不少的妥協,但好在主要的設計指標都全部達到了。
其實,МР-750型三座標對空搜尋雷達(“軍艦鳥-MA”)的效能對於艦艇水面區域防空完全足夠。該雷達採用水平機械掃描、垂直頻率掃描的體制,以“背靠背”的佈置形式將S波段和C波段陣面整合在一起,最大發射功率為90kW,對空最大探測距離300公里,最大搜索高度30000米。對雷達散射面積(RCS)為2m2的典型戰術飛機類目標,有效探測距離達到220公里,對雷達散射面積為0.1m2的典型反艦導目標,有效探測距離為35-50公里,能同時搜尋100個目標,並對其中25個目標進行精確追蹤。
當第一批引進的956Э型驅逐艦到貨後,以МР-750型為參考的國產382型雷達(出口型號海鷹-S/C)的研製工作隨即展開,並於2002年完成正樣機的研製工作,2004年完成測試定型並裝備於054A型護衛艦。相比引進原型,國產研仿型號對電子裝置硬體、後端處理系統進行了改進,增大到了陣面面積,並將發射功率提高到100kW,在最大探測距離與高度上略有增加,在資料處理能力、多目標效能和抗干擾性能上有顯著提升。雖然1164型巡洋艦與我們擦肩而過,但是引進的主要目的還是透過其他方式實現了。
沒有直升機中繼制導,現代級驅逐艦憑自身雷達系統,也可以發揮3M80/82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
在《寧願要傻大粗黑現代級,也不要先進巡洋艦,如今看來中國很明智》中,“現代級的3M80‘白蛉’反艦導彈射程只有120公里,使用當時從俄羅斯引進的卡-52直升機或我國裝備的直-9直升機,即可完成中繼引導,所以現代級引進後可以直接融入我國作戰體系,立刻就能發揮出戰鬥力,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這個說法也不準確。
就算沒有直升機中繼制導,“現代”驅逐艦隻憑藉自身的雷達系統,也可以發揮出3M80/82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對水天線以外的敵艦雷霆一擊。這一能力,不僅是周邊的日本、韓國等國艦艇所不具備的,也是當時我軍所有水面作戰艦艇所沒有的。
而實現這個能力的關鍵,在於МР-331 Минерал-МЭ“礦物”主/被動超視距雷達系統。這套系統由Минерал-МЭ1型有源陣面、Минерал-МЭ2型無源陣面和Минерал-МЭ3型協同資料天線組成。在有利天氣下,對水面艦艇的最大被動探測距離達到450公里,主動探測距離為150-250公里,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則以常規模式工作。
在原理上,МР-331雷達利用了大氣波導效應。在正常情況下,大氣對微波的反射率很小,但當海面水溫、氣溫、雲層高度等達到一定條件時,在海面附近蒸發的水汽會出現波導現象,貼近海平面的低空大氣,對1GHz-100GHz範圍內的部分電磁波折射率會大幅增加。於是,該頻率內的電磁波可以貼著海面、沿著地球圓曲率不斷折射,從而超越水天線。我國東部沿海和南海地區在春季和夏季,出現大氣波導效應的機率非常高,非常適合Минерал-МЭ超視距雷達工作。
我國在МР-331雷達的基礎上自主創新改進,研製出了366超視距雷達系統,目前廣泛裝備在了051B/C型驅逐艦、052B/C/D型驅逐艦和054A護衛艦上,並透過054A/P型護衛艦實現了出口。
國產366雷達在效能上,早超越原版的“礦物”。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隱形戰機和艦艇在設計上,主要針對的是同一平面和以小航向角入射的電磁波。可是,以366型為代表的超視距雷達的電磁波,是透過大氣反射傳播的,相當於從頭頂上照射目標。對於低空和超低空飛行的隱身戰機而言,這意味著雷達反射截面的指數級增加。換言之,366雷達有不錯的反雷達隱身能力。
此外,366雷達的協同資料天線,本身也可以作為高速戰術資料鏈使用。該天線不僅具有資料收發的功能,還可以與被動陣面協同工作,對敵方目標進行被動定位。
而在最新型的055型驅逐艦上,大氣波導超視距雷達系統的功能,已經整合到更為先進的綜合射頻中,所以在艦艇表面看不見標誌性的“音樂臺”了。
雖然在2017年,烏克蘭方面將把自家最後的“礦物”出口給美國進行研究,但是我們自己的國產型號早已和原型不可同日而語,連最基本的工作頻段和協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比如366雷達更先進LD-JXC100型微波超視距水面探測雷達,採用了X波段固態有源相控陣、電子波束穩定及修正技術、數字脈衝壓縮及多普勒處理技術、基於頻率捷變的海雜波抑制技術,具有極高的可靠性與探測精度。正所謂靠人人跑,靠山山倒。在國防技術領域 唯有獨立自主才不會背後挨黑槍。
尾聲
回顧我國在世紀之交的前後十年裡,對國外武器裝備和技術的引進,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國決策的明智和基層獨立自主意願的強烈。就算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為數不多的經費都恰到好處地砸到了刀刃上。
國產FM-3000N對標美國RIM-162 ESSM艦空導彈
當時,海軍比較看好的3K95“匕首”垂直髮射近程艦空導彈系統沒能與1155一起引進,但是陸軍購得了同一系列的9K331“道爾-M1”防空導彈系統。後來,我們“道爾-M1”以為參考,自行改進出了HQ-17和HQ-17A陸軍伴隨防空系統。然後,又在此基礎上系列化擴充套件。於是,可以在HT-1E通用垂直髮射系統上以“一坑四彈”方式部署的FM-3000N中近程艦空導彈,在2021年的第13屆珠海航展上驚豔亮相。
這真是殊途同歸了。老大哥的3K95“匕首”是陸基型的9K330“道爾”下海的成果。而我們的FM-3000N也是“陸軍下海”。作為一款對標美國RIM-162“改進型海麻雀”,同樣可以“一坑四彈”的中近程艦空導彈,大家盼望已久的“拓展點防空能力”已經實現了。
而陸軍看好的9K37“山毛櫸”防空導彈系統,當年也因為經費問題告吹。可海軍在引進的M-22和9K37M1-2的基礎上,發展出了HQ-16型艦空導彈系統,並列裝在054A型護衛艦上。之後,透過由海向陸的系列化發展,陸軍集團軍屬防空旅獲得了HQ-16A/B型中程防空系統,而且射程從40千米提升到了70千米。
這可真是“逆練九陰真經”了。當初,紅海軍看上了地上長的“山毛櫸”,在海上颳起了“颶風”。而我們是“水兵上岸”,為陸軍老大哥打起了“金鐘罩”。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雄辯的證明了,我們並不是簡單的“抄襲”,而是吃透了引進技術的自主創新。
而曾經令人羨慕無比的П-500“玄武岩”/П-1000“火山”戰役戰術反艦導彈系統,如今也不再是不可企及的存在。效能更加先進的DF-100超音速巡航導彈早已在國慶70週年閱兵上亮相。
而我們的反航母作戰體系,目前已經在“老大哥”的基礎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高分光學衛星、實踐遙感衛星組成的天基偵查系統,在可靠性和準確性上已經超越了蘇聯時代並不靠譜的MКРЦ“神話”系統,以新型天波超視距雷達為代表的新體制雷達系統,不僅看得遠也看得清,不管航母編隊還是隱身飛機都能通吃。隨著運-8/9高新機數量的增長,在航空監視能力上,我們絲毫不遜於MPCЦ-1“成功-1”空基目標指示系統。
從這些例項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年的海、陸、空軍準備引進,礙於經費的困擾,經常會因為顧全大局而忍痛割愛。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卻發現了這麼一個事實:我們都恰到好處地實現了我們最初的目的。
寫在最後:因為水平和能力有限,有時候在文章中確實會出現種種錯誤,但無論何種錯誤,我都會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同時我也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爭取為大家提供優質的原創作品。最後再次就上一篇文章向大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