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環境衛生工作在城市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其一些潛在的價值也常被人忽視。
泛華集團認為,未來我國的市政環衛應該在上游產業積極發展環衛清潔裝置、垃圾處理裝置等機械化裝置,並增加對作業人員的專業化培訓;中游產業積極應用數字化技術,構建多部門協同的數字化平臺,推動市政一體化服務,結束“分割化、碎片化”的服務格局;下游積極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迴圈經濟,打造服務智慧城市運營的融合新基建,形成全要素智慧城市的支撐。
泛華建議,以數字為驅動,打造一體化協同數字市政環衛產業服務體系。搭建多部門、多專業協同一體化的數字化平臺,透過整合環衛、園林、市政等涉及多部門的環衛作業內容,形成一體化作業專案(包含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清運,中轉站管理,公廁管理,河道保潔,護欄清洗,綠化帶保潔等)。
綜合協同排程系統,實現各個管理部門的線上協同,統一排程等功能,同時還可以提供風險預測、考核評鑑等一系列的工作;透過監測管理系統,基於GIS+輕量BIM打造城市的精細化網格系統,地方政府、市政環衛和園區綠化等部門可以在視覺化的網格化作業地圖上平臺實現智慧監測、智慧垃圾管理、風險預警、監測危險品洩露等,同時還可以對人員和機械等進行績效分析;作業中心進行任務派單,如:垃圾清理、清掃保潔、市容景觀、垃圾處理、護欄清洗等服務,同時透過智慧勞務系統,把人和機械的“作業軌跡資料”上傳數字化平臺。
最後,以市政環衛為載體,拓展立體化產業體系。重新挖掘市政基礎設施的多元化價值,構建多元化產業體系,變成本中心為效益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是延長市政環衛產業鏈,拓展城市靜脈產業體系。把市政環衛納入迴圈經濟的體系,對分類的預處理肥料,根據不同性質的垃圾,然後進行排序,廢棄物作為待開發城市資源,可以圍繞這些建立靜脈產業園,形成廢家電、廢汽車、線路板、廢容器等資源利用產業鏈。在固體廢棄物生物降解中,把生活垃圾,農場廢物,餐飲業垃圾作為生物質能源的下腳料;而生產汙水處理廠的汙水和食品垃圾的城市汙泥,使用這些廢物後厭氧消化沼氣殘基可以透過高效率的成為花園植物的有機肥料。同時,農村地區可以利用“三廢”(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為“三料”(肥料、飼料、燃料)燃料。
二是升級為融合新基建,構建智慧城市運營服務產業體系。如果把一個城市比作一個生命體,那麼市政環衛設施不僅是城市的網路化泛在化的基礎設施服務載體,更是城市生命體的“經絡系統”和“感知神經網路”。如何運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實現市政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網路化,是打造全要素智慧城市,實現城市數字化治理,構建城市智慧體的關鍵之一。
泛華建議,運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基於IoT及感測器裝置互聯,實現市政環衛基礎設施的每個“構件”、部品都可以實現互聯和互為感知,建立虛擬與物理一體化的全面感知網路和基礎設施系統。構建統一的CIM空間資訊模型,積累市政環衛設施的大資料,形成智慧城市運營平臺,構建各種惠民智慧服務:
城市綜合治理服務。以市政設施為載體,透過對智慧燈杆、智慧交通、城市部件等資料整合與業務聯動,實現了城市內區域內交通、環境、安全、重大公共建築、公共服務設施等執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同時結合“城市網格化管理”,為城市綜合治理與運維提供決策參考。
智慧環境監測服務。以市政設施佈置感測裝置,升級為有效建立城市環境監測網路和水環境預警監測體系,實時監測城市水環境的水質、水量、雨汙水輸送和城市的PM2.5、噪聲等環境引數,為市民提供綠色、生態和宜居的城市生態環境。
智慧汙水和黑臭水體監測。基於市政環衛系統的物聯網感測裝置系統,綜合運用線上監測、地理資訊系統、雨洪和水質模型、雲計算、大資料分析等先進技術,多方位監測、分析、排程黑臭水體整治專案中水體和相關設施裝置,系統能夠集中反映黑臭水體整治專案本底、治理和運營的全過程資訊,為黑臭水體治理和長期運維提供有效的現代化智慧化管理手段,最終實現全流程的黑臭水體管控,達到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智慧公廁服務。市民透過安裝相關APP,可隨時隨地就近尋找環衛公廁和企事業單位開放公廁,透過“網際網路+公廁”思維,運用公廁大資料匹配不同場景如廁需求,引入愛心廁所,顛覆廁所“找不到、用不了、坐不下”的困局。
智慧垃圾服務。數字化全面切入垃圾分類各環節流程與管理,實現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平臺是基於IOT物聯平臺構建,透過垃圾分類一張網:展示整體城市各區域垃圾分類的資源概況垃圾分類走勢及小區排行榜等資料。
泛華總結,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需要創新市場機制,積極利用數字技術,促進市政環衛服務的轉型升級。並挖掘市政環衛的多元化價值,積極拓展環衛產業的延伸產業體系,向下遊拓展打造城市靜脈產業,發展迴圈經濟;並積極和數字科技融合,升級市政環衛為融合新基建,構建智慧城市的運營服務產業體系,成為打造全要素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撐。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