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大腦發育不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不能耐受環境中的溫差變化,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外界氣溫不穩定,孩子的衣服增減不能太快。民間諺語“春捂秋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春捂”,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乍暖還寒,減衣服應該適當慢一些,寧可捂著點,使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加上春季細菌病毒活躍,更易誘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春季傳染病。
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二.“秋凍”,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但陽氣未盡,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鍊,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身體免疫力減弱,容易生病。
三.“春捂秋凍”須有度,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春捂秋凍”的程度還要根據氣溫變化來把握。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
“春捂秋凍”要適當,不能太過,“春捂”如果過度,捂出一身汗,再經春風一吹就更易感冒生病。“秋凍”如果過度也容易凍出病來。
春天如果連續十天平均氣溫超過15攝氏度,就表示天氣暖和了,就再沒“春捂”的必要,可以脫去冬衣了,但還是要注意根據天氣情況適當添減衣服,注意保暖,也不可受寒。秋天一般到寒露節氣天氣轉冷,我們這時就要新增衣服,注意保暖。當然平時如果氣溫太低,我們也要適當新增衣服,不能過於受寒,寒氣侵入人體,也會引發各種疾病,對人體產生危害。
四“秋凍”並非人人適宜,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因人而異,“秋凍”,是為了提高人們對逐漸變冷環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個人的體質本來就弱,那最好還是不要亂凍。“秋凍”就像是潛移默化的煅煉, 能在無形中提高人的體質。另一方面,在中醫理論上,秋天是養陰的季節,如果穿得太多,就會助長陽氣,對身體不利。
氣溫波動大,體質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護頭、手、足這三個關鍵部位。
盲目“秋凍”,切不可取。
五.“春捂”應該怎麼“捂”,“捂”哪裡呢?
1、捂腰背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所以腰背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春季最好裡面穿一件貼身的背心,既捂了後背也捂了肚臍。
2、捂足部和小腿
足部有很多的穴位,影響脾、肝、腎的要穴也不少,容易遭風寒侵襲。所以,保護好我們的足部和小腿,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幫助。3、捂肚臍
肚臍,是神闕穴所在,血管豐富,多數是胃腸部位,如果受了涼,就會導致胃腸部疾病,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睡覺時,不要貪涼,至少在腹部蓋上小被子。
“春捂秋凍”這句老話是民間成千上百年生活經驗積累而成的,是濃縮的精華。春天逐漸減衣,增加對夏天的耐熱能力,有助於適應夏天的酷暑,秋天逐漸增衣,增強對冬天的耐寒能力,有助於適應冬天的嚴寒。小兒需要“春捂秋凍”,但須有“度”。
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