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兩岸,隔水相望著兩座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和香港,多個通關口岸,方便快捷地連線了兩地的經濟與生活。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羅湖口岸,是連線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
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1914年,羅湖口岸的前身羅湖稅關分卡就已是中國內陸與香港重要的連線通道。1950年,羅湖口岸獲批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是改革開放前深圳唯一的陸路口岸。從那時起,羅湖口岸就成了新中國的“南大門”。
在雜草叢生的深圳河岸邊,十幾名邊檢戰士用木板搭起了一間簡陋的房子,將“廣東省公安廳邊防局深圳檢查站”的牌子掛在了門框上,這就是羅湖口岸最初的樣子。20世紀60年代,羅湖口岸年均旅客流量就達到了80多萬人次。
1980年,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建立深圳經濟特區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深圳的改革發展指明瞭航向。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口岸經濟帶迅速發展起來。
1986年,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建成,首次採用了出入境分層驗放;1988年,我國第一套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在羅湖口岸港澳旅客檢查通道啟用;2005年,羅湖口岸在全國率先啟用港澳居民自助通道查驗,於2007年開通內地居民自助通道查驗,於2017年開通“L籤”團隊旅客自助通道查驗。
透過羅湖口岸這扇窗,我們的視線可以穿越歷史,一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滄桑鉅變:不斷加速的對外開放步伐,快速發展騰飛的中國經濟,以及邊陲小鎮成長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深圳奇蹟。
綜合自南方+、人民網、經濟參考報
海報: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