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縱橫捭闔的奇謀秘策,也有力拔山兮的武藝絕倫,有堅守不渝的仁義道德,也有死而後已的人格光輝。魯迅說:“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英雄們的“智術武勇”,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精彩紛呈的壯闊畫卷。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在這幅畫卷中,各路英雄有著不同的人生際遇:有人喜,有人愁,有人高歌猛進,有人一敗塗地……究其原因,皆由一個“動”字。智者善動,愚者妄動,庸者不動,如何去“動”,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一、智者善動
東漢亂世,終成三國之勢,這是因為曹孫劉三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正如諸葛亮所說,孫權佔“地利”,劉備有“人和”,曹操則依“天時”。何為“天時”?伺機而動,進退自如是也!
在那亂局之中,曹操依時進退,將自己手中的牌打得越來越好。
當時董卓舊部李傕、郭汜二人發生內訌,漢獻帝趁機出逃,下詔各路人馬勤王。然而各路諸侯對這個被董卓扶植的傀儡皇帝並不感興趣,都認為他是一個“燙手山芋”。袁紹多次拒絕謀士“挾天子令諸侯”的建議,袁術則自己做著皇帝夢,劉表更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享荊襄福”。有實力的不屑一顧,沒實力的望洋興嘆,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只有曹操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出兵西進,在打敗了楊奉、張楊等阻礙勢力後,終於迎來了漢獻帝。雖然漢獻帝是個傀儡,但他依舊是名義上的皇帝,天下之共主。曹操此舉不僅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還能為當時的親漢派樹立一個信仰,從而促成親漢派與自己的合作。有了天子在手,曹操便以正統自居,藉著漢天子的名義東征西討,很快便平定中原,奠定大業。
該進則進,該退時,曹操也毫不含糊。在與馬超、韓遂的較量中,曹操穩紮穩打,很快就佔據了優勢。馬超韓遂見情況不妙,便欲割地求和。此時的曹操沒有咄咄逼人,而是選擇退讓一步,答應對方的請求。因為他知道,如果嚴詞拒絕,就會斷送馬韓二人求和的希望,二人定會破釜沉舟、合力死戰,那時候即便能取勝,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曹操以退為進,先假裝答應求和,之後暗中親近韓遂,用離間計使馬韓二人心生嫌隙,最後再抓住時機,各個擊破。
《呂氏春秋》說: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因時而動,正是曹操取勝的不二法門。
二、愚者妄動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風詭雲譎。
如果輕舉妄動,往往就會被碾壓在歷史的車輪下。
這一點,袁術最是感同身受。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顯赫的家族勢力給了他逐鹿天下的雄厚資本。他和兄長袁紹,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就連董卓也說:“但殺二袁,則天下自服矣。”
不過,袁術雖擁有雄厚的實力,但對時局卻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從始至終都在“皇帝夢”裡醉生夢死。袁紹曾想立漢宗室劉虞為帝,派人通知袁術,希望得到弟弟支援。不料袁術竟一口否決了兄長的提議,在他眼中,是無需另立天子的,因為他自己就是“真命天子”。後來,袁術從孫堅處得到了漢朝的傳國玉璽,這更堅定了他“代漢自立”的想法。
建安二年,袁術再也按捺不住對帝位的慾望,冒著天下大不違,率先稱帝自立。雖有帝王心,卻無帝王才。袁術雖一心想當皇帝,卻始終沒有真正去做一個好皇帝。他“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自己沉浸在稱帝的喜悅中,大魚大肉,奢靡無度,全然不顧自己計程車卒與子民。以至於造成“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的人間慘劇。
袁術的僭越之行,立刻遭到天下諸侯的一致反對。當曹操聽到袁術稱帝的訊息後,不由得開懷大笑,他終於有機會收拾這個自大狂了!袁術的“愚蠢妄動”,使自己一下子成為各路諸侯的首要打擊目標,很快便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打擊。
最後招架不住,節節敗退,再也沒有了稱帝時的神氣,只好在“袁術至於此乎”的感嘆中泣血而亡。
《道德經》說:不知常,妄作兇。一個人如果不洞明世事形勢,就會輕舉妄動,而一旦輕舉妄動,就會惹出大亂子。從當初的如日中天,到最後的窮途末路,袁術的失敗便在於“妄動”。他不懂時局,輕舉妄動,最後打爛了一手好牌。
可見,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抵制誘惑,規避風險。
三、庸者不動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時機需要等待和把握,你如果沒有抓住,很可能會平庸一生。
三國的劉表便是如此。劉表在當時坐擁荊襄九郡,手下帶甲十餘萬,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這樣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魯肅也認為: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二人對荊州的戰略價值達成了高度一致,這足以見得荊州的重要性。要糧有糧,要兵有兵,要地盤有地盤,可以說,劉表在這場“亂世遊戲”中,一開局就是滿級。
然而,他卻因為“優柔寡斷”的毛病,錯過了一次又一次問鼎天下的機會。“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如果說袁術是因為“妄動”而失敗,那劉表則是因“不動”而失敗。
當時曹操已經擊敗袁紹,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到遼東烏桓,成了曹操心中的一大隱患。曹操想要北上進軍、乘勝追擊,卻又擔心劉表領兵來犯,一時之間,難以抉擇。此時,謀士郭嘉站出來說:“表,坐談客耳。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曹操聽了郭嘉的建議,想了一下劉表平日裡的表現,笑道:“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
果不其然,曹操在平定烏桓的整個過程中,劉表都沒有絲毫動作。其實,早在曹操與袁紹官渡相爭時,劉備就曾勸說劉表趁機襲擊許昌。可劉表優柔寡斷,就是不動,最後白白錯過了一次進取中原的良機。後來,他十分懊惱地對劉備說:“上次只恨沒有采納賢弟的計策,才白白錯過了一次良機啊。”
就這樣,“不見事變,多疑無決”成了劉表的致命弱點。不管周邊鬧成什麼樣,劉表就是“安坐不動”,最後眼睜睜地看著曹操一統中原,南下荊州。
《國語》有言: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自古天下事,及時難必成。得到了相應的機會,就不要有絲毫懈怠,機會一旦錯過,便不知何時再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浪費機遇,也是一種罪過。
總之,《三國志》說:聖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聰明人都具備頂級眼界,他們懂得順應規律的重要性,洞悉命運的一部分由自我把握,一部分則由天意造就。時來則動,勢去則止。我們若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不要去做那輕舉妄動的愚者,坐失良機的庸者,而是去做因時而動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