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
石家莊市圖書館公眾號
正定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縣城
歷史悠久
名勝古蹟眾多,文化積澱深厚
享有“古建藝術寶庫”的美稱
今天小編帶你
走進正定隆興寺
去感受這座“京外名剎之首”
中國“北方最大的皇家寺院”
的獨特魅力
瞭解隆興寺六個全國之最
隆興寺
隆興寺俗稱大佛寺,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改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旨,於寺內鑄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並蓋大悲寶閣,此後,寺內大興土木進行擴建,以大悲閣為主體的宋代建築群相繼告成。金、元、明各代對寺內建築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曾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賜額“隆興寺”,並沿用至今。
天王殿
天王殿門上懸有康熙皇帝手書“敕建隆興寺”金字牌匾。在天王殿左右圍牆上,有琉璃磚雕刻的“富貴牡丹”。正對天王殿南面,是一座宏偉壯觀的雙龍照壁。照壁東西長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頂及兩側用綠色琉璃瓦鑲嵌。蓋帽、起脊處有飛禽走獸裝飾。照壁的前後心均為菱形,中間為綠琉璃浮雕二龍戲珠圖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牆為大紅色彩。
大覺六師殿
大覺六師殿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金、元、清均進行過重修。原是寺內規模最大的一座殿,可惜民國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現存遺址面積約1800多平方米,從臺基的規模仍可想見當年建築的壯觀。
據《隆興寺志》記載:在大殿的佛壇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釋迦牟尼佛及其之前的六位祖師,因而大覺六師殿又俗稱“七佛殿”。
摩尼殿
六最之一:形制最奇特的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大殿佈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簷下斗拱宏大,分佈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與宋《營造法式》相近。我國古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稱這種佈局平時除去北京故宮紫禁城角樓外,只在宋畫裡見過。並特意將其拍照,編入《中國建築史》。解放前由於年久失修,大殿樑架傾斜嚴重,1977年至1980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對這座大殿進行了復原性修復。
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裝佛像,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與我國春秋時期的孔子是同時期人,本名為悉達多•喬達摩。原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後為弄清人生真諦而出家悟道,創立佛教後,被人稱為佛陀。左右兩側立像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兩位。左側的老者為迦葉,右側的為阿難,兩側蓮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賢二菩薩。這五尊均都為宋代原塑,文殊、普賢在明代曾進行過修補。殿內各壁為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現存面積仍為422平方米。內槽東西扇面牆內壁繪“十二圓覺菩薩”和“八大菩薩”;四抱廈繪護法“二十四尊天”,其中東抱廈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儲存較好;簷牆內壁生動地描繪了佛祖釋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個過程,稱“釋氏源流”;東西扇面牆分別繪“西方勝境”和“東方淨琉璃世界”。
六最之二:最美五彩懸塑觀音像
摩尼殿內槽北壁為一座泥塑五彩懸山,懸山中現存塑像共30餘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的五彩觀音菩薩像,俗稱“倒座觀音”。因觀音菩薩有“眾生普渡不完,誓不回頭”的誓言,而芸芸眾生,永遠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觀音”形象。觀音姿態優雅端莊,面容秀麗恬靜,那雙智慧深藏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虔誠的禮佛者形成感情的交流。觀音像原塑於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曾進行過修補。魯迅先生非常欣賞這尊塑像,稱讚她是“將神人格化”了,將她視若佛教美學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陳放於北京阜城門內魯迅故居的書案上,被視為最美的觀音。
戒壇
攝影/魏宏斌
戒壇是一座亭臺式建築,現存木結構部分為清代重建。壇內供明代銅鑄雙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連,面南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面北而坐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一般寺院的戒壇上多供奉釋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優婆離。因優婆離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壇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興寺戒壇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及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另外,這尊雙面銅佛像具有明顯的明朝中期宮廷造像的風格,在民間極為罕見。
戒壇是佛教僧徒受戒時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在古代,規模較小的寺院沒有資格設有戒壇,而隆興寺自宋代奉敕擴建後,宋、元、明、清歷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頗受重視,成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設有戒壇。隆興寺戒壇是我國北方三大壇場之一,其餘兩處分別在北京戒臺寺和五臺山清涼寺。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和慈氏閣的外觀、規模相近,是典型的北宋時期二層樓閣式建築。
六最之三:最古老的轉輪藏
轉輪藏閣始建於北宋,樑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於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採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簷柱則採用了插柱造法,這在我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製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轉輪藏建造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
慈氏閣
慈氏是梵語彌勒的意譯,因此慈氏閣就是供奉彌勒的殿閣。閣內供高7.4米的彌勒菩薩,為北宋時期獨木雕刻,其形制為佛教中正統彌勒造像。佛經記載,佛祖釋迦牟尼曾預言56億7000萬年後,彌勒菩薩將下生人間接替釋迦牟尼佛位,因而彌勒菩薩又稱為“未來佛”。慈氏閣的樑架結構採用了減柱造作法,給人以簡潔明朗之感,便於遊人觀瞻禮佛。而簷柱採用的永定柱造法是我國現存宋代建築中的孤例。
御碑亭
御碑亭為重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蓋頂。東側碑亭內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手書的《御製隆興寺碑》,碑文記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對寺院進行大規模整修的情況,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西側碑亭內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手書的《重修正定隆興大佛寺記》。碑文記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對隆興寺大規模重修的情況。此碑文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
龍藏寺碑
六最之四:現存最早的楷書碑刻隋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刻立於隋開皇六年(586年)。碑文主要記述了恆州刺史鄂國公王孝仙奉皇帝之命勸獎恆州境內一萬多名庶民百姓共建龍藏寺的情況,是研究隆興寺歷史的重要遺存。
龍藏寺碑的書法價值極高,在南北朝至唐的書法藝術發展史上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近代著名學者康有為也譽此碑為“隋碑第一”,後人也稱其為“楷書之祖”。
大悲閣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兩側配殿分別為御書樓和集慶閣,三殿均始建於北宋,現存建築為1999年重建。
六最之五: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音
大悲閣內所供的銅鑄觀音像,是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共42臂,現存觀音像的身體部分和當胸合十的兩隻手臂是宋代銅鑄,其餘兩側40只全部為民國時期重灌的木質手臂。據說每隻手眼都各有25種法力,40隻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這尊觀音被稱為“千手千眼觀音”。1000年前鑄造這尊觀音像時,採用屯土的方法,整體分七段接連鑄造而成的。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於它的存在,人們都自然地將隆興寺稱為“大佛寺”。
彌陀殿
彌陀殿建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殿內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裝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淨土宗的信奉物件,據說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誦“阿彌陀佛”的法號,阿彌陀佛就會接引唸佛者往生極樂世界。
殿內有兩方石刻,一方刻“絜矩”二字,此乃儒家倫理思想,象徵道德上的示範作用。兩字是清乾隆十六年(1715年)正定知縣高崶所書,此石刻曾安置於縣衙大堂,解放後移到這裡儲存。另一石刻 “容膝”二字,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題,“容膝”之意是形容“居室之窄陋,只能容得下兩個膝蓋。”
毗盧殿
六最之六: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殿內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銅鑄毗盧佛像,像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蓮座摞置而成,大小佛像共計1072尊。這尊佛像是明代萬曆皇帝與其生母慈聖皇太后御製。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堪稱海內孤例。
龍騰苑
龍騰苑位於寺院東北側,是一處集文物展示、旅遊休閒為一體的明清式園林。佔地40餘畝,園內古蹟薈萃、風景優美,有北朝石造像、金代廣惠大師經幢、元代壁畫墓、明代龍泉井亭和“三世中丞”石牌坊等文物景觀,以及紫虛山、明遠亭、龍吟榭、千秋鑑園、春蔭亭、延光堂等園林建築。讓人環遊其中,彷彿走入美麗而深邃的歷史畫卷。
在這些建築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龍泉井亭,井亭為明代重簷盝頂式建築。亭內有一口古老的八角琉璃井。據《隆興寺志》記載,龍泉井為宋代“水漂木、地湧銅”的湧銅之處,且“龍潛其中,求雨有應”,所以八角井又稱“龍泉井”、“靈泉井”。別看這口井不大,傳說修建大佛寺的木料都是從這口井裡撈上來的。相傳在興建隆興寺時,因寺院規模宏大急需大量木料,工匠們發愁到哪裡找這麼多的木料呢?有一天,從街上來了一個窮和尚,一邊走,一邊唱:“要修寺,別發愁,要木頭井裡有。要木頭,跟我走,保你修寺用個夠。”說完,快步向東北方向走去。工匠們隨他趕到琉璃井邊向裡一看,見有一根木料橫在井裡,便開始繫繩子拽木頭,拽上一根又一根,當拽上9999根時,工匠們看到身後堆成小山似的木料,脫口說:“夠了,夠了。”結果,無論用多大力氣井裡那根木頭就是拉不上來,至今還橫在井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