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卑微”喊話尋找工作,已經不是新聞。
在形勢下行的當下,年輕藝人還能按部就班走下去嗎?
難難難
又一次見到小勇時,他正被自己“老闆”的要求折磨得精疲力竭。
在形形色色的行業內人群中,小勇是最不起眼的多面手,他時而化身苦力怕助理,躲在角落,一手提行李,一手拿手機,目送自家藝人接受萬千鏡頭;時而變身接話員,負責各方要求對接。必要時還得為藝人喝酒、頂酒,充當保鏢。
由於工作要求,手機和口罩是小勇最常用的道具,他時常笑著說,自己的職業“見不得人”。小縣城出身的他對此倒毫不在意,雖然髒些累些,只要到手的薪水過得去,能在大城市安身立命,一切都甘之如飴。
但最近幾個月,小勇感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讓他有了退出的想法。
在小勇的描述中,轉變是從年初開始的,一位藝人的情感生活引發全民討論,進而掀開了表面的光鮮亮麗。
“那段時間天天加班,大家都很焦慮,老闆每天都在辦公室接電話。”
原本職業特殊性便讓小勇沒有固定休息時間,大風潮一來,原本的摸魚機會也不復存在,上層焦慮,他們這些員工也每天關注動態。
“不好過。”小勇唏噓道。
風浪稍稍停止,雖然大眾討論還未消停,但撇清干係後的輕鬆也讓小勇鬆了一口氣。
工作保住了。
但沒多久,一輪又一輪負面資訊曝光,大整頓和頂流的墜落,除了讓好些專案停擺,最直觀的效果便是“工作少了”。
“其實很多東西都屬於業內心知肚明,原本大家都這麼過下去,也都明白有的事不能外傳。”
當各種負面訊息彙集,疫情和市場衝擊,小勇終於不再幹接話員的工作了,此外,由於藝人的日程少了,作為一位多面手,小勇現在只有在大活動充當臨時工,口罩仍然不可少。
工作少了,錢也少了。
“不知道具體的資料,但今年我參加的專案比19年還少。”
小勇所謂的參加,其實是指他接觸到的自家團隊參與的專案。2019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直接的壓力傳導,讓那一年的熱錢逃離行業,熱錢不再湧入,開工專案跳水。
今年似乎比19年更難,疫情未能如願平息,19、20年投資的傳導效應在今年顯現。
“太難了,本來今年還有一筆獎金,但財務困難,據說還要裁掉一部分人。裁人很簡單,我們這些人其實很多都屬於‘編外’,根本沒有正式的身份,也拿不到多少補償……”
藝人、團隊都在焦慮觀望。小勇覺得自己應該選擇另外的方向試試。
不敢投資
當談到幾年前那筆失敗的投資時,周叔仍然面帶不悅。
“不透明是一方面,行業內的各種套路太多了。”周叔直言。
幾年前,他和朋友見影視市場火熱,嘗試著開拓投資領域。
作為有些經驗和眼界的經營者,他們明智避開了“集資電影”的大坑,又接連辨認出了兩個拉虎皮做大衣的假劇組,終於等到了一個相對靠譜的專案。
合同手續,監管……
“很齊備,公司也靠譜,參投了幾部小成本高回報的電影。”周叔說。他不指望僅靠一部作品大舉盈利,而是想借此瞭解業內情況,得到相對靠譜的渠道。
渠道為王,是他這一代人經驗的總結,也是商海中風雨給他們的教訓。
結果,開拍起步用了一年,中間經歷補拍、撤檔……當電影上映僅僅不到一週,基本宣告失敗。
事後周叔瞭解到,這個專案事先便不被看好,所謂的港星參演,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下根本無法吸引年輕觀眾。他指望的渠道也不靠譜,參投後又有數家團隊上門,要麼便把他當成冤大頭,要麼一開口便吹得天花亂墜,什麼藝術追求等等。
周叔也嘗試過參投一兩部。
直到現在,這些所謂的潛力之作依然積壓在相關方面箱底。
“這個市場比任何市場都殘酷……以後我不會再往水裡砸錢了。”周叔喝口茶。
不受控制的因素太多
談到外界的看法,高哥也有些無奈。
他曾經跟過一部網劇的製作,然而在高哥的眼中,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大平臺,其實也根本無法把握作品的成色。
“什麼是好作品?什麼是觀眾喜歡的作品?什麼是我們需要的作品?一定要分清楚!”高哥強調。
好作品看投資,看後期,看劇情,看角色表現力,看配音配樂,看業內評價。
相關方面需要的作品指標卻很直接,資料。
“平臺方資料‘注水’很正常,如果能達到預期還注水幹什麼?”
所謂的注水,並不單是資料造假,更多的是改變資料統計標準。當改變統計標準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時候,才會用小手段。
“資料能摻水,觀眾的態度卻不能。”高哥指出,“有的平臺宣發很好,但影響的也就是那一部分關注的觀眾,最多影響粉絲,連自家的會員都吸引不了。”
作品想取得預期,必須贏得觀眾。除了宣發,最好的手段便是迎合大眾口味,簡單的一部卻最難。
“大眾口味難把握,易變化,最好的還是瞄準目標群體。”談到這個話題時,高哥說。
“發糖,工業糖精,強行親密,狗血劇情……”他毫不隱諱,笑著說出那些標籤。
“有點像湊段子,把能按理說大家感興趣的點,配上明星,營銷攪一攪,熬成一鍋湯。”
至於這鍋湯好不好喝,他們並不在乎。
“能拍出來,能賣出去就行。”
一整套流程如同流水線作業,生產出充實平臺方片庫的作品,贏得那些資料。
不過,文化作品的微妙之處也在於此,有時原本萬無一失的公式也會失效。
從流量明星到營銷加流量,從古偶仙俠到甜劇、耽改,從電視劇到網劇,大導向加小題材的南山捷徑風行一段時間,又會碰壁,然後調整。
調整的代價則往往是一大批作品沉沒。
除了沉沒成本,還有審查尺度的變化。
“觀眾喜歡什麼?政治、地域和性!但都不能深入。觀眾想看的不是真實,而是刺激。”
美劇以尺度和題材廣闊而有大批擁躉,但可預見的未來,如絕命毒師、大真探那般的題材絕無可能過審。與此同時,還有審查尺度的調整。權力並不掌握在平臺方手裡,雖然大平臺會獲得一些方便,大導、大製作也會得到有限的寬容,但如耽改禁令的釋出,直接葬送了一批風口作品。
粉絲爭論自己藝人的發展路線時,有人希望正主轉型,也有人希望自家正主就這樣走下去。但當投資減少,藝人夠得著的作品門檻越來越高,藝人也將不得不適應這些變化。
一批人落下,一批人登頂。這是一條不進則退的路。
(宣告:圖片來自網路,圖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