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不經意間,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身上不知從何時起長了肉疙瘩,
這種肉疙瘩,大都長在面板下面,看得見,也摸得著,摸上去軟軟的,不紅、不腫、不熱、不痛,到醫院一檢查,醫生會告訴你,不用擔心,只是脂肪瘤罷了。
脂肪瘤是由成熟的脂肪細胞組成,是一種常見的軟組織良性腫瘤。
一聽腫瘤,可能不少人會為之變色,須知脂肪瘤大都是良性的,癌變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大家即便在自己身上發現了脂肪瘤也無須太過緊張。
那脂肪瘤是怎麼來的呢?
金元大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如是說:
“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痰注也。”
可見,脂肪瘤在中醫的眼中大都和體內的痰溼息息相關,因此,中醫也稱之為痰核。
何為“痰”?
須知,中醫所述之“痰”,並非我們現在所說之“痰”,
中醫認為,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說的是痰和人體的津液一樣,都是透過我們吃的水谷在脾胃所化。脾胃健運,則水谷化為津液,強形體、充營衛;脾胃有失,則水谷化而為痰,病臟腑、敗津液。張景嶽在描述“痰”時,舉了個恰如其分的例子,
“此亦猶亂世之盜賊,非治世之良民。”
何為“核”?
顧名思義,即體內的痰聚集起來,並形成一定規模,淤堵在皮裡膜外之間,在我們的面板表面凸顯出一個肉眼可見的包塊。
一些人啊,為了美觀,又圖省事,直接選擇手術切除,看似是個一勞永逸的方法,可是沒過多久,脂肪瘤又重新長了出來,究其主要原因啊,手術只能把表層的脂肪瘤切除,並無改善體質之效,換句話說,指標而不治本。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一塊潮溼的木頭上長滿了蘑菇,即便是我把蘑菇採完了,沒過多久蘑菇還是會重新長出來,就是這個道理。
梳理完了痰核的由來,其實治療的思路也就呼之欲出了:
首先呢,先要把體內的痰核化解了,以治其標;
再來啊,要找到體內的生痰之源,中醫認為,脾失健運,溼無以為化,聚而為痰,鬱積而成。故有,“痰,生於脾,聚於胃”之說,所以呢,要健脾,以治其本。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具有化痰功效,可用於脂肪瘤的小方子:半夏、陳皮、橘絡,出自近代名中醫劉惠民老先生,該方後為滬上中醫泰斗董建華先生收錄於《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粹》,大家感興趣可以找來閱讀和進一步的瞭解。
別看這個方子小,僅三味中藥,卻都是化痰好手,我們不妨簡單的來過一遍,
若論化痰,半夏首當其衝,
半夏辛溫而燥,長於燥脾溼而化痰濁,溫臟腑而化寒痰,為治痰溼、寒痰之要藥。
此外啊,半夏還善於化痰而消痞散結,治痰氣互結之痞證、結胸、胸痺、梅核氣等。
簡而言之,體內痰溼重的人,用點半夏準沒錯。
《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
《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
然,半夏的炮製品種類繁多,
法半夏長於燥溼化痰而溫性較弱;
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
清半夏長於化痰;
半夏曲長於消食兼可化痰;
竹瀝半夏性寒涼,長於化熱痰而息內風。
陳皮味辛、苦,性溫,其氣芳香,入脾、肺經,
陳皮辛行苦降,能調理脾肺之氣機,功善理氣健脾、燥溼化痰,
但凡是氣滯痰阻內停諸證,都可以用一些陳皮來改善。
《本草匯言》:“理氣散寒,寬中行滯,健運腸胃,暢利臟腑,為脾胃之聖藥也。”
值得一提的是,半夏配伍上陳皮,為化痰名方二陳湯的主藥,兩者配伍不僅相輔相成,增強了燥溼化痰之力,而且體現了治痰先理氣,氣順則痰消之意。
此外,半夏、陳皮皆以陳久者良,而無過燥之弊,故方名曰“二陳”。
橘絡,大家一定都見過,就是我們常吃的橘子果皮內層的白色筋絡,
具有通絡,理氣,化痰的功效,主治經絡氣滯,久咳胸痛,痰中帶血,傷酒口渴。
《綱目拾遺》:"通經絡滯氣、脈脹,驅皮裡膜外積痰,活血。"
《本草求原》:"通經絡,舒氣,化痰,燥胃去穢,和血脈。"
聊完了方子,最後遠志還想說,藥非神藥,醫非神醫,大多數的疾病並非一日而就,更多的可能還是日積月累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致。
就拿痰核來說,現在太多的人有久坐的不良習慣,久坐而缺乏運動,就容易痰溼內停,尤其是一些偏胖的人,古人說,肥人多痰,就是這麼個道理。
因此,痰核也好,脂肪瘤也罷,多走動走動,多蹦躂蹦躂,或許也不失為一劑良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