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盜用必究
隨著藥物學與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斷髮展,科學家們研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抗精神病藥物。但這些藥物在幫助患者治療疾病的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或輕或重的藥源性副作用,而這些副作用很容易導致患者產生一些心理方面的變化,在影響服藥療效的同時,也會影響患者及家庭的正常生活。
經搜尋發現,網上關於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文章種類頗多,故本文旨在闡述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的心理影響,並結合相應的病症,採用針對性的措施,來加強對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護理,盡最大的努力去減輕藥物副作用給患者所帶來的痛苦與傷害,以此來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促進患者的健康發展。
抗精神藥物副作用對患者產生的心理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恐懼心理
經過調查發現,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之前,可能沒有充分地瞭解到抗精神病藥物的藥性和可能產生的藥物副作用,當其在使用了抗精神病藥物之後產生了藥物的副作用,難免一些患者就會出現恐懼心理,他們往往是因為一些輕微的症狀使自己陷進極度的緊張、恐懼與害怕的狀態,同時還會有呼吸急促、顫抖、出汗等症狀發生。
2、憤怒心理
部分患者會因為自身所出現的藥物副作用而怪罪、遷怒於他人,同時由於患者的情緒非常的不穩定就很容易變得易怒易躁,有的比較嚴重的還會因為情緒失控而謾罵他人甚至是會有自傷或者傷人的情況出現。
3、焦慮心理
在患者服用了藥物之後,如果產生了藥物副作用,並持續很長的時間沒有消退,一些患者就會產生焦慮的心理。再加上患者本身的精神狀態就有一定的障礙,在很大程度上,就更容易使患者增加對病情與長時間不消退的副作用症狀的焦慮情緒。這些焦慮情緒很容易就會讓患者出現無助、焦躁、不安等一系列低落的情緒,對患者繼續治療與康復產生不利的影響。
4、悲觀心理
有些患者的身體在出現了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後,就會懷疑藥物治療的效果,產生消極、悲觀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治癒的希望與信心。他們的悲觀心理具體表現在哭泣、痛哭、厭食、情緒消極、低落等。
還有一部分患者因為長期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在接受治療的時候也會異常小心與謹慎,如果在服用藥物後產生副作用,他們就會非常害怕這些副作用,使自己的病情變得更加的嚴重,容易對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產生懷疑,就會出現不願意配合治療的狀態。因此,醫護人員在幫助患者治療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減輕與預防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出現。
首先,醫生在給患者用藥之前,應該結合患者的年齡、遺傳因素、身體狀況、病情狀況、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給藥的計量、次數、效果以及精神情緒等因素,在保證療效的同時,選擇最適合患者的、副作用最少的藥品進行治療,儘可能的在用藥之前就降低藥物副作用的出現。
其次,在患者服用藥物出現副作用後,醫護人員要耐心聽取患者對自身情況的描述,向患者解釋與說明出現藥物副作用的各種原因,幫助患者打消疑慮,打消悲觀消極的心態,幫助患者保持積極的態度主動配合治療。同時,根據副作用的程度採取相應的措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最後,如果患者服藥後出現的副作用始終無法消除,還可以透過手術提高藥物敏感度,減少服藥量,從而降低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多項研究表明,精神症狀是由腦內情感環路的神經核團控制的,與神經核團內的神經遞質分泌異常有密切關係。手術是一種微創精準的治療技術,透過精準定位大腦內導致精神錯亂症狀的神經核團,其定位誤差僅0.1毫米,然後進行靶向射頻電流調控。治療原理是阻止了腦內情感環路中的神經核團異常興奮和傳導;也抑制了某些神經遞質的產生與釋放,重新調整了腦內神經遞質水平。
雖然藥物也是透過調整神經遞質發揮作用,但是它不是持續調節,也由於神經遞質遍佈身體各個器官,很容易產生各種藥物副作用,因此藥物和手術治療的完美結合,對於去除頑固性精神症狀、減少用藥量進而降低藥物的副作用具有重要作用。雙管齊下的治療,讓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有了“臨床治癒”的希望,即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消失、自知力恢復,在堅持服藥、定期隨訪、結合其他康復訓練的基礎上,患者可以迴歸正常的社會和家庭生活。
致廣大讀者:
你們好,我是吳景文醫生,在此非常感謝大家閱讀我的文章。若您有疾病向我諮詢,可以透過平臺“私信”方式聯絡我。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我會盡快解答您的疑惑。
相關閱讀
出院後,精神病人就不認真吃藥了怎麼辦?
“一鋤頭掄死鄰居”精神病人莫名傷人行為該如何“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