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關鍵決策案例分析」系列
第 6 篇文章
我是李源,為你解析
古今中西的經典決策
【案例】
光緒中葉,清流縱橫,皆集矢於李文忠。……梁節庵(按:梁鼎芬)在翰林,即以疏劾文忠十可殺左官;安小峰(按:安維峻)侍御以嚴劾文忠坐譴戍,直聲震天下。按其疏乃皆鄉曲市井之談,謂李鴻章子經方為日本國駙馬,又有私款八百萬兩存於該國銀行,故袒日不肯主戰。由今觀之,豈非絕大笑柄乎!陳右銘(按:陳寶箴)中丞於大吏中夙稱明達,亦昌言李某可殺。其與吳摯甫(按:吳汝綸)談北洋事,惡吳不肯附和,斥為權門之孝子順孫,摯甫抗書詆之……同光人才類此者多矣,右銘賢者,亦復不免。
——郭則沄主編《知寒軒談薈》甲集卷一「陳寶箴、吳汝綸爭論洋務」
府君(陳寶箴)曰:「勳舊大臣如李公,首當其難,極知不堪戰,當投闕瀝血自陳,爭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聖聽。今猥塞責望謗議,舉中國之大,宗社之重,懸孤注戲付一擲,大臣均休慼,所自處寧有是耶?其世所蔽罪李公,吾蓋未暇為李公罪矣。」
——陳三立:《湖南巡撫先府君行狀》,《散原精舍文集》
李鴻章:「天下事,為之而後難,行之而後知。從前有許多言官,遇事彈糾,放言高論,盛名鼎鼎。後來放了外任,負到實在事責,從前芒角,立時收斂,一言不敢妄發;迨至升任封疆,則痛恨言官,更甚於人。嘗有極力訐我之人,而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又曰:「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就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行能負其責?」
——出自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引自陳寅恪:《寒柳堂記夢未定稿》
【場景介紹】
這幾段話是大史學家陳寅恪一家三代人對李鴻章的評價。
甲午戰敗之後,人人對李鴻章喊打喊殺,還用各種謠傳、坊間市井之談(類似於李鴻章大兒子是日本女婿,李鴻章在日本有存款)編排李鴻章,連當時的名臣、後來的改革派湖南巡撫陳寶箴也不例外。
多年以後,陳家慢慢明白了清流的愚蠢,於是極力找補,說陳寶箴當年不是這麼說的,這就有了第二段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的文章。
陳三立的邏輯更奇葩,他說當年老爺子跟清流不是一夥的,他的觀點與清流不同,他認為李鴻章不是錯在賣國,他沒有賣國,而是在清流極力詆譭他、光緒一心要開戰的時候,沒有據理力爭。作為大臣,明知不能戰,為什麼不滿地打滾告訴皇帝這仗不能打?
最後這兩段李鴻章的言論出自《庚子西狩叢談》,陳三立的兒子大史學家陳寅恪在他的《寒柳堂記夢未定稿》裡又反覆徵引。這已經是陳家第三代了,按照陳寅恪先生的理解:李鴻章作為當時清廷裡少數幾個明白人,他太不容易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他就是個裱糊匠,處處掣肘,能對甲午戰敗負什麼責任?
本文無意爭論李鴻章品行問題和追責問題,只是想討論一種認知誤區:事後諸葛亮。
我們都知道「事後諸葛亮」非常蠢,但又總是不知不覺地淪入「事後諸葛亮」的誤區。前引第二段陳三立為老爺子辯護的那篇文章,他以為是在彰顯老爺子的高瞻遠矚,實際上還是一種「事後諸葛亮」。
甲午戰敗是後人才知道的事,李鴻章也未必知道結局一定如此,光緒就更不可能知道。李鴻章就是當場刎頸自盡也不一定能攔住一定要打的光緒皇帝。責怪李鴻章不攔著光緒,這不也是「事後諸葛亮」麼?
我們都不是從未來穿越回來的,不可能預知結果,我們只能用策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後人看歷史,輸贏結果一目瞭然,只有對錯之分。但是當事人面對未來,他考慮的不該是對錯,而是「容錯率」:優勢有多大(勝率);一旦出錯,代價能否承受(風險評估)。
舉個例子。前不久看到一位雪球大V寫的文章,他說老投資人都太保守了,越老越保守,收益率都不如年輕人(有統計資料支撐)。「老傢伙們」只知道死捂一個板塊一年都不動,收益能高嗎?正確做法應該是每個月輪動一次,比如1月買週期,2月買地產,3月買公用事業,4月買美容護理……12月買食品飲料。這樣一來,他每個月都能有10%~20%的收益率,一年下來能有4.6倍。
這個策略看起來挺厲害,實際上就是典型的「事後諸葛亮」。他忽略了兩個問題,就是剛才說的:勝率和風險。
第一,我們現在看到結果了,知道哪個月哪個板塊漲的好。問題是當事人他不知道。不然請你告訴我:下個月哪個板塊漲的好?
事實上,一年260個交易日,哪怕每天賺1%,一年下來也有13倍。問題是,誰來告訴我們,明天哪個能賺1%?
如果我們能像韓劇《訊號》那樣,有一個能跟未來對話的對講機,他會告訴我們哪個板塊好,那自然高枕無憂。問題是我們沒有。而且就算有,我還買什麼股票呢?買彩票不是更香麼?那是好幾千萬倍收益,誰瞧得上你那4.6倍?
第二,從勝率來看,投資時間越長,出錯的機率越低。
塔勒布在《隨機漫步的傻瓜》裡曾經講過一個醫生的段子:某個醫生買入之後長期持有。如果他一年看一次賬戶,20年裡只有一年心情不好(勝率95%);一個月看一次賬戶,12月裡有8個月是開心的(勝率66%);一天看一次,有一半的日子都是愁眉苦臉的(勝率50%)。
這是長期持有不動的勝率,每個月66%。如果他頻繁操作輪動,勝率就只剩50%了,可能蒙對,也可能蒙錯。
為什麼放著勝率更高的策略不用,轉而用那勝率很低的操作方式呢?
第三,出錯的代價。
為什麼「老傢伙們」的收益率不如年輕人呢?因為人家活下來了,大量的年輕人被淘汰了。失敗者出局了,他們沒被納入統計範圍。
這就像那個「俄羅斯輪盤賭」,一把左輪手槍,只有一顆子彈,對著頭開一槍,沒打死就能賺一千萬美金。理論上甚至存在五發都沒打中的情況,那麼這人財務自由了。但是,如果打中了呢?
所謂「一年三倍者多,三年一倍者少」。那些一年三倍者總是喜歡嘲笑「老傢伙們」保守。在網際網路泡沫期間,還有人寫文章教巴菲特做投資。然而,「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些人後來都哪去了呢?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一夜之間就讓他們徹底出局了。
事實上,如果他每個月都買反了,每個月虧10%,一年下來本金就只剩下30%了。如果他認為每次都猜對是有可能的,那麼每次都猜錯的機率應該也是一樣的。這個代價他能承受麼?
順帶說,如果非要評判甲午決策,我覺得一個重大失誤就在於:光緒當時沒考慮到失敗的代價。在大清眼裡,當時的日本只是蕞爾小國,大清有當時兩艘雄冠亞洲的鐵甲艦,勝率明顯大清更高。其實這是個嚴重誤判。當然,我們姑且認為這個判斷準確,但年輕的光緒沒考慮過,萬一失敗,哪怕只有萬一,這個代價,風雨飄搖的大清根本難以承受。
【心法提煉】
人生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於未知。有了未知,才會有希望。有了希望,哪怕現實再痛苦,人們也有了堅持的動力。哪怕那希望極其渺茫,人們也能自得其樂。
然而希望只是無可奈何之時最好的選擇。如果有得選,比如在做關鍵決策的時候,希望是首先要被剔除的東西。因為希望會演變為幻想,一旦幻想被當做策略落地執行,往往會帶來毀滅性結果。
希望是用來安撫心靈,鼓舞士氣的,它是個執行工具,不能作為決策依據。做決策的過程是冷酷的,容不得半點含糊。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背景可以依靠,想要成功,就得靠做對每一次選擇,這就更不能用幻想欺騙自己。因為我們輸不起。
面對未知,正確的做法就是計算勝率,小心地測算出錯的結果能否承受。如果不能承受,面對再大的誘惑也要放棄。
更重要的是:勝率的測算方法是可以積累學習的,這也正是學習改變命運的原因。
* 本號長期專注解讀古今中西的關鍵決策對話,並提煉心法。領域不限於史書、傳記、小說、電影,涉及商業、職場、生活、歷史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