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防體系
首先說一下大明的邊防體系。
明朝建立後,其推行的衛所兵制,是唐朝府兵制與元朝世兵制的綜合版本。
一方面,是兵農合一,寓兵於農。另一方面,是軍戶世襲,世代為兵。前者,可以達到養兵百萬,不耗錢糧的目的。後者,可以實現軍隊職業化,提升士兵的戰鬥力。
這種兵制,在明朝前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水利設施等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農業生產得到了保障,耕地獲得了巨大的貨幣尺度。
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向了耕地、房屋這些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產業。這樣一來,土地兼併與手工業作坊,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形成了通脹。
對於明朝軍隊來說,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透過農業生產獲得的物資,根本不值錢,無法換取社會上的其他物資,導致了明軍的貧困和衰敗。
明朝將領,還能透過兼併士兵的土地,從而獲得一定的物資,從而保證生活質量。普通士兵,生活則日益惡化,淪為將領的佃戶,迫使大量士兵逃亡。將領對這些士兵逃亡,也不在意,反而能夠吃空餉。
這種情況下,衛所制度日益崩壞,明軍戰力直線下降,造成“土木之變”。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主政,推行一條鞭法,徹底地瓦解了衛所兵制。
“一條鞭法”帶有鮮明的南方商品經濟發展的色彩,本質上是為了加速土地兼併,推動大地產大莊園的形成,為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囤積經濟作物等原料。
“一條鞭法”推行之後,明朝主要的軍事力量來源於將領自行募兵,戚繼光、俞大遒、李如松等抗倭名將的部隊就是這樣的性質。這種軍隊,戰鬥力強悍,明朝由此取得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
然而,這種軍隊,需要大量的軍餉和器械供應。這種供應,軍餉方面來自於“一條鞭法”加重了賦稅,器械方面來自於將領得到朝廷財政支援後自行設立的兵器作坊。
無論是軍餉,還是器械,都與南方商品經濟發展無關。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是工商業的發展,而是農商業的發展。
所謂農商業,就是用來進行貿易的商品,並不是手工業製品,或者是手工業加工帶來的附加值比較低,主要來源以及附加值,還是在於農業生產。
這樣的商品經濟,既無法透過擴大手工業生產,為更多的人口提供工作,也無法創造巨大的經濟收益。既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相關產業,來供養一支與其相關的軍隊。
所以,“一條鞭法”並不適合於明朝,很快就被廢除了。隨著法令的廢除,戚家軍在萬曆朝鮮戰爭之後,因為鬧餉,被薊州總兵王保誘騙,以反叛之名圍剿,全部覆滅。
其他這種性質的軍隊,要麼解散,要麼駐紮在遼東,從而形成了遼東將門。遼東將門,對明朝陽奉陰違,養寇自重。
在衛所制瓦解的同時,募兵制又沒有發展起來,明朝在萬曆皇帝之後,實際上就成了一個破房子,到處漏風。
明朝的京營,吃空餉高達七成,十幾萬大軍,只有幾萬人而已,而且是全部都是一些老弱,無法透過其他的方式謀生。
明朝的九邊重鎮,實際上成為了民兵組織。除了將領蓄養的家奴還有一些戰鬥力之外,普通計程車兵,全部淪為將領的佃戶,毫無戰鬥力,與民兵差不多。
九邊重鎮,主要依靠長期建設的長城來抵禦漠南蒙古軍的進攻,一旦對方兵力過大,就會湊錢買平安。山西晉商,就是透過九邊重鎮,與蒙古各部落進行貿易,甚至貿易還做到了東北,給滿清提供了大量的物資。
二:軍事掠奪
很多人都會把滿清誤解為一個騎射立國的遊牧民族,實際上並非如此。騎射,就跟日本軍官的劍道一樣,只是為了培養武德而已。
另外,滿清的前身,也就是建州女真,是一個漁獵民族,主要生產方式,以採集狩獵為主,打魚以及農耕種植為輔。透過人參和毛皮,對外進行貿易,換取必要的生活用品。
隨著明朝衛所制度的崩潰,明朝設立奴兒干都司名存實亡。女真各部族,相互掠奪。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很樂意出現這種情況,故意挑唆女真各部族的矛盾,從而加入掠奪的行列。
萬曆朝鮮戰爭期間,努爾哈赤得到機會,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遼東將門形成後,軍隊成為了將領的私人武裝,都不願意損耗兵力去打擊努爾哈赤的崛起。
再加上努爾哈赤的賄賂,遼東將門坐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相比明朝兵制的瓦解,滿清推行了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以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為基礎,將各個部族打亂,分給建州女真貴族。一部分戰鬥力強悍的,則組建了滿清的騎兵集團。另一部分戰鬥力不行的,則成為了女真貴族的包衣奴才,主要是為騎兵集團的建設,提供武器裝備等生產。
滿清由此演變成為依靠掠奪來獲得社會物資的軍事組織,其他的社會生產,實際上就成了副業。在沒有透過掠奪獲得社會物資的時候,滿清多次面臨饑荒。好在滿清與晉商和蒙古人建立了貿易,用毛皮從晉商那裡換得了糧食和食鹽,用鋼鐵從蒙古人那裡換得了馬匹。
以全族之力建立起來的軍事組織,兵力也不過是六萬人而已。然而,努爾哈赤對明朝衛所制的崩壞,對遼東鎮的將門,都十分了解。兵力的懸殊,並不影響努爾哈赤誓師伐明。
面對明朝、朝鮮、女真葉赫部組成的二十萬重兵圍剿,努爾哈赤一方面讓後方不能參戰的女真人全部遁入山林,另一方面則集中六萬大軍,進行迂迴作戰,利用地形打時間差,先後殲滅明軍戰力較強的西路軍和北路軍,擊敗了南路軍和東路軍。
在薩爾許之戰中,殲滅明軍五萬人,繳獲騾馬兩萬八千餘匹,槍炮火銃兩萬餘支。這場戰役之後,滿清獲得了遼東戰場的主動力,頻繁出動騎兵集團洗劫遼東各地。
經過幾次戰役之後,努爾哈赤席捲遼東,遷都瀋陽。這看似是騎兵集團的勝利。實際上,並非如此。
女真人並不是遊牧民族,並沒有組建大規模騎兵的馬匹來源。雖然有一部分馬匹是自家馴養,但是更多的馬匹是從蒙古人那裡換來的。
其六萬軍隊,騎兵集團只有一萬人,其中還包括了兩千人的重騎兵。其他五萬軍隊,全部都是步兵,由刀盾兵、長槍兵、長弓兵、鳥銃兵組成。
很多網路小說,都有組建火槍兵,採用“三段擊”的模式對付滿清騎兵。然而,三段擊,只適合於有新式野戰炮以及燧發槍武裝起來的近代軍隊。
相比三段擊,滿清的步兵,縱深十幾排,鳥銃和長弓兵能不間斷地射擊。兩軍相接,則以長槍兵突擊。
薩爾許之戰後,長弓兵和刀盾兵就大部分被努爾哈赤淘汰了,只有少部分保留下來,用於攻城作戰。其步兵,長槍兵佔了將近六成,鳥銃兵約佔四成。
這種情況,還是因為滿清缺乏鑄炮技術,沒有火炮支援。所以,長槍兵佔比較高,鳥銃兵佔比較低。其中,長槍兵是重步兵,身披重甲,手持長槍,進行突擊。
總結來說,女真人的勝利,實際上是兵制的勝利,是戰術的勝利,並非是騎射的勝利。明朝還在使用較為落後的三眼銃,而滿清則直接採用明朝從西洋引進的鳥槍,並進行了大量的仿製。
加上明朝兵制日益敗壞,武器沒有更新,很多火器中看不中用。相比武器配備和革新,滿清比明朝更為重視。在戰術使用上,明朝也明顯落後,拿著三眼銃,開了幾槍後,就當甩棍用,這等於是衝上去當活靶子。
三:炮架子上的大清
明朝與滿清在遼東進行了多次較量,滿清每一次都能以少勝多。這讓明朝君臣清醒地認識到了與滿清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
然而,無論是滿清,還是明朝,在軍事技術上,都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對於明清兩朝,東方世界的落後,並不是從紡織業、機器製造等開始落後的,而是在兵器製造上落後了。
明朝有兩位洞察時代的人物,一位叫徐光啟,一位叫孫承宗。很多穿越小說,總會運用近現代的思想觀念去拯救大明。其實用不著。崇禎皇帝要中興大明王朝,只要提拔這兩位進入內閣,然後一切都聽這兩位的,明朝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解決。
孫承宗提出“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這個策略,看似不怎麼樣,有那麼一點老掉牙。然而,只有這個策略,才能拯救大明王朝。
明朝的核心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不是政治問題,而是軍事問題,是兵制的問題,是武器的問題。孫承宗提出的策略,並不是針對滿清的戰略思考,而是針對明朝軍事革新的思考。
後來,這個策略被皇太極用了,從而奠定了滿清與明朝爭天下的力量。這個策略的核心,就是兵農合一,在遼東推行授田制。以授田製為基礎,再建衛所。
然而,這個策略,皇太極只用了一半。這也註定了清朝的覆滅,在根源問題上,和明朝一樣。明朝倒在哪裡,清朝也倒在了哪裡。
孫承宗的這個策略,還有另一半,就是築城,擴大城池規模,以公房製為核心,推行兵工合一,將兵器製造與軍事作戰相結合。用現代觀念來看,孫承宗的策略,就是建立一支工、農、兵三者相結合的武裝。
實際上,孫承宗的策略,是唐朝府兵制與宋朝募兵制相綜合的一種改良。其解決了南方商品經濟發展與中原土地兼併所帶來的衝突問題。
徐光啟的策略,很簡單,就是革新武器。無論孫承宗,還是徐光啟,一開始都得到了重用。後來,又因為權力的問題,被莫名其妙地罷免了。他們的努力便宜了滿清。徐光啟的策略,直接的結果,就是把滿清打造成為了一個炮架子上的王朝。
徐光啟引進了西洋人的紅衣大炮,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的改良仿製。然而,在徐光啟被罷免後,引進的紅衣大炮直接就送上了寧遠前線。
紅衣大炮的裝備,顯然超出了滿清對火器的想象力,努爾哈赤被紅衣大炮給炸死了。皇太極改變了努爾哈赤的戰略,把孫承宗和徐光啟的兩大策略用了起來。
一方面,在遼東推行授田制,建立了漢軍八旗。另一方面,皇太極重金招攬鑄炮高手,對紅衣大炮進行仿製和革新。明朝的紅衣大炮,只能裝在城池上,不能拉出去野戰。
然而,滿清,不僅給紅衣大炮裝上了炮架子,還研發出了移動炮臺。同時,研發了鋼製彈丸,取代了紅衣大炮的銅製炮彈。滿清的新火炮“神威大將軍”,無論是在射程上,還是在穿透力上,都超過了紅衣大炮,是17世紀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
後來的戰爭,也變得很簡單了。皇太極時期,有滿洲八旗,有蒙古兩旗,有漢軍一旗,總共十一旗。每次作戰,皇太極,使用漢軍旗,集中火炮,轟開城牆。明朝所打造的堅固城防,反而侷限了自身部隊的活動空間。
在野戰之時,滿清軍隊,中間是幾十列縱深的步兵,鳥銃兵佔五成,長弓兵佔兩成,長槍兵佔三成。步兵之後是炮兵,有不同型別的火炮二十多種,能夠對敵陣進行炮火覆蓋。炮兵之後是重騎兵,兩側是蒙古輕騎兵。
明朝末年戰爭,皇太極除了留下兩支軍隊在遼東山海關之外牽制明軍,其他軍隊則是迂迴漠南蒙古,集中火炮,轟開一段長城。隨即,就是大規模的騎兵集團在海河平原縱橫,一次戰事,皇太極就能擄掠漢民百萬。
大明王朝在中後期營造了百年的萬里長城,從此失去了意義。
四:造炮迴圈
皇太極之後,滿清陷入了造炮迴圈。
從康熙到乾隆,滿清發明瞭85種規格的輕型火炮,依賴火炮對敵軍進行覆蓋性打擊。無論是打準噶爾,還是打沙俄,或者緬甸,都是火炮為主。
和明朝一般,從康熙開始,滿清的武器革新就陷入了停滯的狀態。無論是火炮,還是火槍,都是越造越多,而不是越造越先進。
兩次尼布楚戰爭,俄軍已經裝備燧發槍,滿清卻還在使用鳥銃這種火繩槍。結果,就是被沙俄的軍隊打得滿地找牙。燧發槍無論是射速,還是精準度,都遠遠高於火繩槍。
滿清想到的不是改進火槍,或者仿製改良裝備燧發槍,而是使用更多的火炮。在鴉片之前,滿清擁有的火炮數量高達十一萬門。
透過火炮,打贏了兩次尼布楚戰爭,使得滿清陷入了盲目的造炮迴圈,不斷地增加火炮數量。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滿清王朝,無論是在軍隊規模上,還是在火器裝備數量上,都遠遠超過西方列強。並不是電視劇上面的那種,拿著冷兵器作戰的樣子。
然而,滿清的武器全部都落後了,只有數量,沒有質量。在戰術上,也隨之落後。英法聯軍的步兵,裝備的是燧發槍,燧發槍又裝備了刺刀。英法聯軍的火炮,是新型野戰炮,射速更快,射程更遠。
這樣一來,滿清的軍隊,遠戰打不過,近戰還是打不過,成為了英法聯軍刺刀下的亡魂。這讓人難以置信,滿清的軍隊竟然是輸在拼刺刀上。
實際上,清朝和明朝一樣,一方面輸在了兵制上,另一方面輸在了武器革新上。清朝中後期,八旗制度,這種兵農合一的兵制,也和明朝衛所制一樣,逐漸崩潰。清朝後期的湘軍、淮軍等,就像明朝的戚家軍一樣,是募兵。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識!
全文完,感謝閱讀,期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