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央軍委計劃實施軍銜制度,1955年開始正式實施。
最終實際授銜分別為: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802名。
這是1955年授銜當年,評定出來的元帥和將軍的最終人數,當然,1955年後還有補授,這裡不做統計。
但是,如果按照評定軍銜初期的名單,人數要遠遠高於實際受限的人數。
就以元帥、大將在初評時的名單為例,其人數就遠遠超過實際授銜人數,在初評時,元帥的人數是11名,大將的人數在最高時竟達22名。
一、先說元帥
關於元帥的標準,在《軍官服役條例中》(以下簡稱《條例》)有大元帥和元帥兩種。
1、對於榮獲大元帥的規定,《條例》中有明確規定,那就是“對建立全國人民武裝力量和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進行革命戰爭、立有卓越功勳的最高統帥。”
由這一規定可見,能夠榮獲大元帥的只有毛主席一個人,但眾所周知,對於大元帥的榮譽,毛主席並沒有接受。
2、對於榮獲元帥的規定,則分為《條例》中的規定和當時軍委座談會時,大家討論後認可的元帥人選入選範圍。
首先,《條例》中的規定是這樣說的“對建立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階將領。”
其次,在當時召開的軍委座談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元帥的授銜標準必須是現任軍委委員。
這兩條規定直接將元帥人數限制在了11人,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這11人當時都是中央軍委委員會的軍委委員,按照當時軍銜評定規定,這11人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但是,當時又有凡是在政府任職的或已轉業到地方的人均不受軍銜的規定。
這樣,在元帥名單中,就有兩人符合這個不授軍銜的規定,一個是鄧小平,一個是陳毅。
當時這二人既是軍委委員,又在黨或政府中擔任領導職務,兩人的工作重心基本也不在軍隊,因此對於二人是否授予軍銜一直在反覆考慮。最終,陳毅被授予了元帥軍銜。
而最終的元帥名單也就確立瞭如今的10大元帥的格局。
在這裡說一下,粟裕為何未能入選元帥名單,因為當時粟裕雖是總參謀長,但他當時並不是軍委委員,因此沒能最終入選元帥名單。
二、再說大將
當時對於軍官軍銜的評定,在《條例中》規定了5項評選標準,分別是:
1、現任職務
2、政治品質
3、業務能力
4、在軍隊中服務的經歷
5、對革命事業的貢獻
從這項標準上來看,軍官們的現任職務是排在第一位的,也可以說在評定軍銜時佔的分量很大。
在大將的人數上,在軍銜初評時,曾有過22人的名單,那就是除了最終的10位大將: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之外,再加上張宗遜、宋任窮、肖克、王震、周純全、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
但最終,大將的人數和元帥的人數一樣,確定在了10人,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10位大將。
其實對於大將人選,在當時主要是考慮三點:
一是現任職務
二是軍隊職級
三是歷史貢獻
比如許光達大將,許光達是賀龍元帥的老部下,如果就其資歷和職位上來看,肖克、王震、張宗遜都高出許光達很多,但最終許光達能入選大將名單,主要還是考慮他在建國後被任命為新組建的裝甲兵司令員。
還有就是徐海東大將,早在抗日戰爭年代,由於身體原因,徐海東基本就處於休養狀態。1955年評銜時,在軍隊中已沒有任何職務。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徐海東將與大將軍銜無緣。
但在1955年1月軍委座談會上和彭德懷、羅榮桓提交的大將人選名單中,徐海東均在大將之列,且排名第二。
這主要出於徐海東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
徐海東除了戰功之外,他對中國革命還有有兩大貢獻:
1、當年徐海東率領紅25軍歷經千辛萬苦到達陝北,擴大了陝北根據地,為長征後的中央紅軍取得了落腳點。
2、中央紅軍剛到陝北不久,在物資方面非常缺乏,雖然當時徐海東率領的部隊情況稍微好一點,總的來說依然不容樂觀,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徐海東還是拿出了5000銀元支援中央紅軍。在這一點上,徐海東被毛主席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因此,對於元帥、大將的評選,並不是嚴格按照標準來執行的,有時候也會出於多方面的考量與平衡。
三、上將的評選
對於上將的評選,如果嚴格按照標準,級別必須是正兵團級,但在實際執行中,出於其他原因的考量與平衡,也未完全按標準執行。
比如獨臂將軍賀炳炎,在戰爭年代他11次負傷,在評銜時,他的級別是準兵團級,但最終還是被評為了上將,他也是上將中唯一的一個準兵團級上將。
還有已經轉業到地方的閻紅彥,在評銜時,閻紅彥是四川省委第四書記,而評銜時,他依然被評為上將,主要還是考慮對中國革命有巨大貢獻的陝北紅軍在授銜時,其主要創始人謝子長、劉志丹已過早地犧牲,而其他人也已過早地傳入到政府工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陝北紅軍沒有代表,將會是授銜工作的一大遺憾,最終,閻紅彥作為陝北紅軍的代表被評為了上將。包括韋國清、烏蘭夫都是這種情況。
四、辭帥辭將未獲批准的考量
在軍銜評定名單出來之後,毛主席辭去了大元帥的軍銜,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辭去了元帥軍銜,這主要出於工作的原因。
除此之外,葉劍英也要辭去元帥軍銜,要求將自己降為大將。
當葉劍英看到名單之後,他還專門批註:“我誠懇請求,我最多擺在大將的軍銜上。”
但最終他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批准,原因主要是葉劍英無論從資歷、貢獻、還是現任職務上,榮獲大將軍銜都是實至名歸的。葉劍英長期在總部中擔任參謀長,有“葉參座”之稱。他與羅榮桓代表政工的最高水平一樣,他代表了參謀工作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國民黨起義將領中,也有要求辭去上將軍銜的,比如董其武。
在得知自己被評為上將之後,董其武專門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託楊成武轉呈,在信中他這樣說:“我過去有罪,不能被授予上將,至多當箇中將。”
但毛主席回覆:“楊成武可以不當上將,董其武一定當上將。”
從某種意義上說,董其武代表了國民黨起義將領。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一切都成為了歷史,而1955年授銜的歷史,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極其濃重,直至今日,依然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一是因為他有很強的可讀性,二是因為人們沒有忘記那些為新中國捨生忘死的開國將領。
不管怎麼授銜或者授什麼銜,他們為祖國為人民的功績,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他們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功勞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