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很多史料認為,范仲淹的下崗是失敗的轉折點。但隨著史料的深入,實際上,"慶曆新政"失敗的真正轉折點,應該是"修建水洛城"事件。因為這件事情,導致革新派內部的分裂的,徹底摧毀了"慶曆新政"。
水洛城,位於現在甘肅省莊浪縣境內,是抵禦西夏的軍事據點。
水洛城還是宋朝重鎮秦州的一道天然屏障,西夏軍隊若想攻陷秦州,必須經過水洛城。反之,宋朝想守住秦州,也可以用水洛城當防線。
此城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宋夏兩國的一個緩衝地帶。
當時水洛城居住著鐸廝那部落,其首領,叫魁首鐸廝那。這個人手下有兩萬多士兵,十餘萬百姓。宋朝來了,魁首鐸廝那就對宋朝稱臣;西夏來了,他就對西夏服軟。既接受宋朝的封號,又拿著西夏的物資。但是這種快樂的日子,伴隨著宋朝與西夏的和解,被迫戛然而止了。
水洛城是一個小城,平時宋夏打仗,兩方都求著魁首鐸廝那,他要什麼,宋夏就給他什麼。但現在雙方罷兵休戰了,魁首鐸廝那就被宋夏徹底拋棄了。
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後,魁首鐸廝那做出了一個決定——率眾投降宋朝,請求依附。
得知魁首鐸廝那要投靠後,宋朝很高興,畢竟水洛城有十餘萬百姓、數萬番兵,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僅可以用來對付李元昊,對於緩解秦州乃至整個西線的軍事壓力,也將起到極大的作用。
於是,收到魁首鐸廝那請求依附的信件後,宋仁宗第一時間就同意了,派靜邊寨寨主劉滬前往水洛城去接收。
然而,等劉滬到了水洛城後,卻發現事情不妙。
因為,他中了埋伏了。而魁首鐸廝那也早已身首異處,被手下殺害了。原來,雖然魁首鐸廝那想投靠宋朝,但他的手下卻不這麼想。大家認為,宋朝人多,咱們這點人去了,不過是錦上添花;西夏弱小,咱們去了,則是雪中送炭。孰重孰輕,一目瞭然。因此,這些手下就想叛宋歸夏。
此外,這些人還認為——宋朝計程車兵不能打,沒法保護他們;西夏計程車兵能征善戰,那些士兵要是攻打水洛城的話,到時候怎麼辦?
就這樣,首領想投附宋朝,手下卻想依附西夏,雙方出現了矛盾。最終,反對派們聯起手來,擺了一桌鴻門宴,把魁首鐸廝那殺死了。
魁首鐸廝那死後,水洛城的王氏一族掌握了大權。就在這個時候,倒黴的劉滬率領一千人馬,來到了水洛城。而王氏一族就打算將他們作為投靠西夏的見面禮。
當時天色已晚,不宜進攻。王氏一族下令,等天亮後再發起進攻。
但他們顯然小瞧了劉滬。
當時,劉滬被圍困後,沒有絲毫的畏懼。第二天天亮後,劉滬下令全軍在敵軍看得見的地方吃飯,且一定要吃得慢、吃得歡,以鄙視敵軍、提升本方計程車氣。
劉滬的這種心理戰術,確實起到了奇效。敵軍見宋軍如此"目中無人"全都蒙了。王氏一族不知道劉滬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以為這是宋軍的誘敵之計,不敢貿然進攻。
僵持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中午,王氏一族確定附近只有這一支孤立無援的部隊後,才全線進攻。
白白熬了一個上午,蕃軍就是有再高計程車氣,也會被消磨。面對這些士氣低落的蕃軍,劉滬佔據有利地形,沉著應戰,指揮步兵組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並命令弓弩手用弓箭好好"款待"對方。
一時間,密集的弓箭遮天蔽日,瞬間就射死了數千衝鋒的蕃軍。蕃軍本來就不是正規軍,且士氣低落,見此慘狀後,蕃軍二話不說,掉頭就跑,任憑王氏一族如何督戰,也不肯效力了。
蕃軍潰逃後,劉滬下令追擊。在他的指揮下,一千宋軍瞬間就衝到了數萬敵軍的陣中。
最終,劉滬率軍一鼓作氣,殺退了數萬番兵,一舉攻陷了水洛城,水洛城的王氏一族也被劉滬擒獲了。
抓獲了這些首領後,劉滬問了一個很"搞笑"的問題∶"你們是服還是不服?"
一聽這話,諸位首領都蒙了——這叫什麼問題,讓我們怎麼回答?劉滬繼續道∶"服,你們就投降宋朝,我必上奏朝廷,不僅對你們的事情既往不咎,還對你們加官晉爵。不服,那也好辦,我現在把你們放了,咱們約定時間,擇日再戰!"
諸位首領一聽,這有什麼好選的,傻子才願意繼續開戰!於是,大家立刻表態,從此以後,一心一意依附宋朝,永不再叛。
只不過,在投降宋朝時,這些首領們還有一個顧慮,他們擔心會惹怒西夏,萬一西夏出兵攻打,以水洛城現在的低矮城牆,很難守得住。因此,這些首領提出了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大宋出錢,水洛城出工,大家一起修築水洛城。
對於這個條件,劉滬雖然同意,但卻無法做主。於是,他上奏自己的頂頭上司鄭戩,懇請朝廷撥款,修築水洛城。
鄭戳收到奏摺後,繼續上奏,把劉滬的想法告訴了范仲淹。范仲淹也繼續上奏,把劉滬的請求告訴了宋仁宗。
宋仁宗覺得此事可行,畢竟朝廷接收水洛城後,也得花錢修城。如今水洛城的百姓自願修城,這就等於給朝廷省了一半銀子。
於是,宋仁宗大筆一揮,命令戶部撥款,讓劉滬修築水洛城了。得到了朝廷的同意,劉滬非常地高興,他開始組織人馬,修築水洛城了。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一個人的強烈反對,差點毀了此事。大家更沒有想到的是,這個人的強烈反對,還將小小的"修築水洛城事件",演變成了一場"危害江山社稷"的重大政治事件。最終,這個事件不僅讓西線將領們發生了分歧,差點爆發一場大規模的兵變,而且范仲淹率領的"革新派"竟然為了這件事情爭吵不休,最終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