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寶船之謎。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原文這樣寫到---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擲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這裡給大家解釋下,明初的一丈約為3.3米,鄭和修建的寶船長44丈,就是145.2米長,61.44米寬,船有4層,船要動用200人才能起航,反觀87年後才出現在大西洋上的哥倫布船隊,僅僅由三隻帆船組成,最大一艘只有100噸,噸位只有鄭和寶船的百分之一。從這一點講明初的鄭和寶船在當時的世界就是最大的,沒有之一。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給後輩們留下太多的未解之謎。
傳說中的大號寶船存在嗎?如果存在究竟多大?即便有史料記載,但在一些學者看來,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國明代絕不可能出現。
另外有專家認為明永樂年間朱棣施政辦公的大殿,奉天殿是當時最大的木結構實體,其大小也不過寬63.96米,深37.2米,高35.05米,而大號寶船僅船樓的面積就大大超過了它。
從封建的宗法禮儀上講,作為宦官的鄭和乘坐似乎有點牽強附會,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宮殿的建造法是是有嚴格的等級界限,而艦船則被視為海上的移動城池,屬於軍事設施的一種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
對此鄭明(原海軍裝備技術部科技部副部長)認為大號寶船是存在的,只是並沒有出海。鄭明認為大號寶船並不是一種實用的船隻,他不應該是下西洋船隊中的一員,那麼大號寶船存在的意義在哪裡呢?他推測大號寶船作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南京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是目前國內已知唯一的明代官辦造船基地遺址。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有村民曾在南京寶船廠遺址發掘出一根長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遺址地撈出了一段長2.21米的角棺木。雖然2003年到2004年間,博物館在對中保村明代寶船廠遺址第6座堂考古發掘時,又發現兩根長度分別為10.1米和11米的木垛杆,但這些尚不足以精確推算出造船廠船隻的準確規模,只能印證史料記載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規模,且仍然存在專家對此地是否為鄭和大寶船的製造船塢,也仍然存在爭議,最大的正義點就在於按照造船後最佳的下水河道寬度應該是船寬長的3倍,而現在發現的寶船廠遺址顯然不能滿足這一條件。所以最終明初先祖們是否造出了大號寶船的鉅艦,仍然需要考古學界的權威科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