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說觀史
編輯|紀說觀史
甘肅挖出231件青銅文物,組建起竟是一支千年前的儀仗隊!還出土一個國寶級文物“馬踏飛燕”,墓主究竟是什麼人?為何會使用這麼豪華的陪葬品?
前言
2000多年來,甘肅省武威市一直都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地區。你可以在這片三萬多的土地上,找到各朝各代的痕跡。這裡有一個著名的歷史遺蹟----雷臺。據歷史記載,雷臺修建於公元前四世紀,被一個名為前涼的地方王國佔據,國王張茂為了標榜自己的聲威,特意夯築了一個高臺,並在上面修建了精美宏大的建築。民間則傳說,雷臺是古人祭拜雷公的場所,所以現在儲存下來的雷臺,就是一座供奉雷神的道教廟宇。
起初
但1969年時,這裡可是轟動了全國。那是九月的某天,幾位村民在雷臺挖掘防空洞,他們已經挖了一個多月了。大概挖到九米多深時,鋤頭不小心將城牆鑿開了一個洞,在微弱的煤油燈照耀下,他們驚奇地發現了一堆奇怪的小車和小人。而且這些東西上都有一層厚厚的綠鏽,拿在手裡也沉甸甸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都覺得這個東西肯定是銅做的,三下五除二就把所有東西裝進了麻袋,好在他們還知道點常識,並沒有私吞,只是將物品先放進了村裡的庫房中。
當時還在武威工作的文物工作者黨壽山無意間聽到了此事,他抱著好奇的心態來到了雷臺。在村民的幫助下,他進入了那個神秘的洞穴。剛進來後,他就覺得不對勁,洞穴的種種跡象都表明了這是一座古代古墓。他又趕到了存放文物的庫房,密密麻麻的銅器讓黨壽山覺得沒這麼簡單。他趕緊將文物進行了清點和登記,並把它們轉移到了附近的廟宇中。
事發的第二年,文物被轉移到甘肅省博物館。博物館一共清理了231件文物,有金銀玉器以及銅器。銅做的案板小巧精緻,和碗搭配的也不是筷子,而是類似與西方人的叉子。
其中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99件車馬銅器,它們款式不一,一共有三十八匹馬、一頭牛、十四輛車、十七件武士俑、二十九件奴婢牽馬俑。款式雖多,但它們是一支有著聯絡的隊伍。
雖然文物已經被打亂的順序,但根據史料專家還是還原了現場。當年這浩浩蕩蕩的隊伍,領頭的是一匹寶馬,它氣勢非凡,展現著他優美的姿態。領頭馬的身後,緊跟著17位騎馬的勇士,他們分為三列,手中拿著沉重的長戟,隨時準備進行戰鬥,在騎兵的後面,是一輛引導的用的車,因為車上騎馬計程車兵收納大斧,被專家稱為斧車。後面跟著四輛豪華的軺車,車上只有一名騎手,但車旁邊卻站立著兩名丫鬟。車前還站了八個人,從服飾上分辨,四個屬於武官、四個屬於文官。在他們身後寫了字樣,寫著張氏婢,意思為“張家的僕人”,這些馬匹上還刻有他們主人的身份,只不過都隱藏了名字。
車輛後還有一匹戰馬,這應該是主人的戰馬,戰馬旁還有四匹從騎,是護衛主人的衛兵。隊伍的最後是一輛牛車,他是負責隊伍的物資運輸的。整個隊伍做得栩栩如生,有些車門還能開啟。
不僅如此,墓室也設計得十分精妙。整個墓室呈東西向,通長四十米。由墓道、甬道、前中後室組成,此外還有三個耳室。墓室剛開啟時,牆壁上還有色彩描繪的圖案,當年墓室應該是一個色彩豐富的地下世界,但現如今已經模糊不清了。在後室中,還放著四隻石質的“烏龜”。
這裡曾是墓主的墓室,而這四隻“烏龜”其實是龍的兒子,負責託著墓主的棺槨。當初走進後室時,只發現了被掀翻在地的棺槨,整個墓室除了四隻“烏龜”和一塊大腿骨之外,再也沒有看到其他的東西。
墓室中還發現了兩個盜洞,由於整個墓室的構造就是依靠磚塊之間的積壓力度,隨意拆動就可能造成墓室的坍塌、但盜洞的位置卻打的恰到好處,就好像他知道一樣,所以人們猜測,這個盜墓賊很有可能就是當年修墓的人。只能說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世人雖然都對這座古墓極為震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雷臺還是慢慢遺忘了在歷史中。但誰也沒想到,一座發掘過的陵墓。
在27年後,再次出現了騷動。
1996年,由於雷臺上方出現塌陷,修補時居然意外地發現了另外一個古代墓葬,位置就在一號墓平行排列往北二十米處。本來還在幻想會不會新發現一個儀仗隊,但這個墓幾乎是個空墓,值錢的文物早就被盜墓賊洗劫一空。按照中國古代葬俗制度,二號墓很可能就是一號墓的祖先,而雷臺這一帶可能是他們家族的墓地。從馬上雕刻銘文來看,墓主姓張。
在二號墓的前室中,出土了一座用陶製作的院子模型。一米多高,由23個拆卸的部件組成。四角設立了角樓,嚴密地守護著中間的庭院。
墓室中還出土了三枚銀質的印章,上面雕刻著“張將軍”的字樣,這可能說明墓主是一位張姓的駐守將軍。而根據史料記載,威武當時最有威望的家族正是張姓家族。從墓室的規格以及結構來看,古墓應該來自魏晉時期,這點從墓室中發現的“五朱錢”可以印證,“五朱錢”沒有金字旁,這是典型魏晉時期的風格。
魏晉時期和東漢末年相隔不遠,公元220年,地方軍隊廢黜了東漢最後一名皇帝,隨後便成立了魏國。但就在四十年前,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魏被晉取代。中央政府的倒塌,進一步放鬆了地方豪族勢力的擴大。武威的張姓家族就是如此,他們自立了前涼國,都城就是現在的武威。雷臺就是第一任前涼國王建造的,那麼墓葬會不會是前涼國王的祖先呢?現在我們還無所得知。
本來雷臺墓在1969年出土後,其實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直到兩年後的一天,讓人熟知的機會才來到了。
1971年9月,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在陪外賓參觀博物館時,突然被一件文物深深吸引。那是一支急速奔跑的駿馬,馬的一個蹄子踩到了燕子的頭上。那一瞬間被定格下來,優美而夢幻。見過無數珍貴文物的郭老,也被這匹駿馬打動了,那種無可挑剔的形體,優美的姿態,以及那完美的平衡感,都是打動郭老的點。郭老回到北京後,他要求這個銅馬一定要參加北京舉辦的文物展覽。
1973年,這匹銅馬在英法兩國展出,銅馬立刻就進入到人們的視線中,有人稱它為銅奔馬,但還有很多人叫它“馬踏飛燕”。也有人好奇“馬踏飛燕”的馬,到底是什麼馬?有人說這是一匹不存在的“神馬”,是藝術家憑空想象的,是不可能存在。
自古帝王就將馬視為權力的象徵,馬往往會陪著主人殉葬,而且他們還有著專屬的殉馬坑。馬同樣是古代作戰能力的表現之一,擁有一支騎兵隊,往往會改變戰場的局勢。
秦始皇就對馬情有獨鍾,據說,他之所以能夠崛起,就是因為他的人民會養馬。可能是秦始皇不捨殺掉這麼多好看,所以他才用陶馬來代替殉葬。可那時馬匹不像現在,它的四肢較短,軀幹也比較短,但吃苦耐勞,可惜就是速度不快。
據說馬匹能有現在的模樣,功勞還要歸屬到漢武帝的身上。漢武帝最大的愛好就是養馬,有一位大臣告訴漢武帝,在遙遠的大宛國有純種的好馬,漢武帝聽後愛馬心切,派人用同等大小的金馬來換取種馬。但不曾想大宛國殺害了使者,還收下了金馬。漢武帝一怒之下,派兵攻打大宛國。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101年,漢武帝一共向大宛國發動過兩次大規模進攻,大宛國迫於威壓,不得不採取了講和。送給了漢武帝十幾匹種馬,以及幾千匹公母馬。漢武帝開心不已,特賜大宛馬“天馬”的名字。漢武帝引進大宛馬後,和中原的蒙古馬進行雜交,最後才誕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馬。
畜牧專家看到銅馬奔跑的狀態,想起來不一樣的東西。銅馬的三條腿都騰躍在空中,他同一側的兩條腿朝著一個方向飛起,就好像是現代人說的“順拐”一樣,但這姿勢有一個專業術語“對側步”。這種馬有一種好處,騎馬的人通常都會上下顛簸,但這種馬是左右搖擺的。
牧民稱呼這種馬的好處是:騎馬如上轎。更是誇張地表示,騎著馬可以睡覺。
當年郭老將馬腳下踩的稱為“燕子”,這也是馬踏飛燕名字的由來、但細心的人就會發現,這隻鳥的尾巴好像是方形的,不像燕子,倒更像烏鴉。也有人說像老鷹。但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一點,它其實更像西北地區的隼。隼既像鷹又像燕子,他有著非常快的飛行速度,尤其是在俯衝時,時速能達到289公里。他的人常把它馴化成獵鷹,用來捕捉狐狸、兔子等小型動物。馬和隼都是人的好幫手,兩者結合在一起也不突兀。
結語
不論馬腳下踏的是什麼,人們更多關注的是銅馬雕刻時,大膽的想法以及細膩的雕塑手藝,他為我國留下了精美的藝術品,讓後人有了很多對藝術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