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晚上7點55分,孩子主動拿出手機平板,準備開機預熱,8點準時開啟遊戲頻道,專心致志開始玩遊戲。玩完了還要和小夥伴交流一下心得體會。”一位媽媽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孩子玩遊戲認真專注的圖片,並感慨說:“這一套課前預習、專心聽講,積極參與,課後複習的‘好習慣‘,如果能用在學習上該有多好!”
自從9月份國家重拳出擊,出臺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通知,要求遊戲平臺限制青少年遊戲時間後,多少媽媽們歡呼雀躍,簡直比自己結婚還高興,終於不用天天防賊一樣防著孩子玩遊戲了。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可很多媽媽又發現,孩子是被強迫下線遊戲了,可是心思還沒回來,依舊對學習不積極,怎樣才能讓孩子想玩遊戲一樣自律自覺對待學習呢?
享譽全美的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博士與親子互動和焦慮管理教育專家奈德·約翰遜強強聯合,結合60餘年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和一手的臨床案例和諮詢經驗,總結成了《自驅型成長》一書。
書中指出:好的控制感引發好的感受,要想讓孩子自律自覺的學習,只有家長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理解關注孩子需求,不做控制型父母,才能讓孩子有自主動機。
有關研究顯示,當前使用網際網路的未成年人當中,有62.5%會經常在網上玩遊戲,其中玩手機遊戲的比例為56.4%。這麼大的比例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自控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證明了遊戲有它的趣味性。
孩子為什會沉迷遊戲?
青少年喜歡遊戲,是因為遊戲鼓勵多,批評少,自由多,控制少。遊戲裡設計的關卡都是方法簡單,鼓勵學習,升級獎勵等方式,試想,這樣的方式如果用於孩子的學習方式上,孩子會不喜歡呢?
陪伴是最好的解藥
茜茜媽媽上班很忙,晚上回來也經常要加班,每天一回來女兒茜茜就纏著媽媽,要抱著,要講故事,媽媽忙於應付每次就快快讀完,可茜茜經常要媽媽講七八本還要講,茜茜媽媽最後就讓孩子自己聽手機上故事音訊,時間長,茜茜的玩伴變成了手機。
另外,很多孩子玩手機遊戲,是因為缺少陪伴,孩子在同伴遊戲中感受到了是社交遊戲的樂趣,家長平時讓孩子自己玩,而不是陪著孩子玩,孩子無法真正學習到與人交往的快樂,只有在遊戲中尋求簡單的回應。
父母越控制,孩子越叛逆
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中,初中生朱朝陽生活在被單親媽媽完全控制的環境下,甚至幾點喝奶這種事情,都要盯著孩子完成,導致朱朝陽樣在學校沒有朋友,最後交不良朋友,終於成了媽媽最不想要的樣子。
長期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就會承受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會對大腦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也是抑鬱和焦慮的重要來來源。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任何通知都無法從根本解決孩子的內在動力,相比用強制手段控制要求孩子的父母,只有先照見自己,是否能夠真正看見孩子玩遊戲背後是缺乏陪伴,缺少溝通,沒有找到孩子喜歡的方式學習,一味批評和攀比孩子。
父母覺察到自己的問題,才能夠讓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理解的,被需要的,被愛的,才能夠願意去做你認為的對的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