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歷史教科書的說法,新文化運動是從1915年開始的。
一、這場運動的背景是什麼樣的?---豈止一個“亂”字能說清楚。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中華民國是1912年元旦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但孫中山等當時的社會精英還是拿不住,2月13日提出辭職。當了44天的臨時總統。
實力為王。孫中山等還是妥協了,2月15日,最終還是掌握北洋軍隊的實力派袁世凱成了臨時大總統。接下來,為了限制袁大頭的權力,革命黨人與袁派進行了不少的較量。比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佈、宋教仁組成了國民黨且在北上組閣前就遇刺(袁大頭討壓並打壓內閣制),袁想一人說了算、孫中山和黃興又發動“二次革命”被袁鎮壓、袁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臨時約法》、直接上位正式大總統、直至1916年元旦復辟做皇帝。引起全國震驚,於是便有了南方軍北上討袁的“護國戰爭”,1916年6月袁大頭身心有病掛了,當了83天皇帝。
袁大頭死後,中國國內進入軍閥割據的局面。
國際上,帝國主義加緊侵略。
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在社會精英中深入人心。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與社會精英所主張的民主共和觀念勢不兩立。社會精英對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在文化思想上對封建思想意識來一場衝動。普及民主共和思想,為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繼續努力。
二、當時的社會精英們
1、陳獨秀
1915年,他36歲,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第二卷改為《新青年》),創刊號的《敬告青年》,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陳到北大工作,雜誌社遷到北京。胡適、李大釗、魯迅都是雜誌的主要撰稿人。宣揚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思想,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
陳高舉“民主”和“科學”這兩面旗幟。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提出“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儒家學說。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李大釗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的人物。
1917年,他28歲。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布林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並主張向俄國十月革命學習。
魯迅
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他37歲)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主要撰稿人。《狂人日記》是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先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胡適
1917年,他26歲,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他的第一部白話詩集《償試集》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蔡元培
1916年,他48歲,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實行了一系列改革,著力營造“相容幷包”和“”思想自由”的學術氛圍,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
另外,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還有:
劉半農,早年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後旅歐留學,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
錢玄同,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文字、音韻學家。
周作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著述涉及十分廣泛的領域。
三、主要內容是什麼?
思想革命與文學革命
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舊道德禮儀的鬥爭。如《狂人日記》
提倡民主與科學(陳獨秀)
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
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所提的八不主義: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四、意義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當時的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洗禮。儘管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片面的看法,但確實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為1919年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衙鋪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