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貴州的歷史的瞭解,似乎多是源自“夜郎自大”、“黔驢技窮”這兩個成語的誤讀。其實,貴州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歷了複雜的古地理和古環境的變化,貴州這片熱土上留有古脊椎動物化石“貴州龍”、侏羅紀時代恐龍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在貴州的古遺址中,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為珍貴,其中,“觀音河文化”的觀音洞舊石器遺扯和“桐梓人”、“水城人”、“興義人”等人類化石,可以說在中國考古史上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貴州村寨
一、“夜郎自大”並非自大
“夜郎自大”的成語是形容那些見識淺薄,自大驕做的人。夜郎之名第一次問世,大約是在戰國時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蘭既克,夜郎又降”。(常瓊《華陽國志·南中志》) 這時,人們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國。貴州大部分屬於“古夜郎國”。“夜郎自大”也成為了世人對貴州的印象,實質上,這是對貴州極大的誤解。
夜郎谷
《史記・西南夷列傳》是“夜郎自大”的最早記載,其文記錄:“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
時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漢設定夜郎縣於夜郎地區,也就是現今的貴州安順地區。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王然於、呂越出使西南滇國與夜郎。滇王對漢朝並不瞭解,便向使者提問:“漢孰與我大”?漢使啞然。等去到了夜郎出使時,夜郎王也問出了同樣的問題,漢使大笑。
夜郎王節
《史記》所記載的故事涉及到兩個地點,一是位於滇池之畔的滇國,一是位於黔之咽喉的夜郎。滇國與夜郎國同屬於西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滇國存在的時期相當於戰國、秦漢時期,其主體居民為中國古代越系民族的一支,歷史學家稱之為滇族。而夜郎存在的時期也大致在春秋戰國到秦漢時期,在戰國後期一直到西漢,夜郎都是西南地區最強的地方割據政權。
晉寧縣古滇文化
能成王者多睿智,照理不該出現如此之念。《史記》中作此解釋:道不通。西南地區為典型的高原山地地區,山高谷深,路途險峻,西南與中原交流甚少,對於瞭解亦不多,難以感知漢之廣大;其次首先提問“漢孰與我大”實為滇王,夜郎王也只是“亦然”。從客觀而言,受制於古代地理環境,對外界的認識較少,這難道就能說明西南雲南、貴州先民是狂妄自大之輩麼?以致於現世許多人仍然抱有如此偏見,實則也是歷史認知的誤區罷了。
二、“黔驢技窮”非黔驢
“黔驢技窮”中的驢子不是貴州本土的。這個成語故事是柳宗元創作的寓言故事,原文為:“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黨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衝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這個語言故事講到:在很久以前的貴州,沒有驢這種生物。有個好事者便用船將驢引入,可是驢運來後也沒有什麼用處,於是乎便將驢放養到山腳地區。這是一隻老虎瞧見了驢,以為這驢是一方神聖,於是便躲在林中悄悄觀察,而後悄悄摸摸的走出來,小心翼翼的接近驢,不知道驢有什麼底細。驢發現老虎後嚇得大叫,老虎也大吃一驚便躲開了,以為驢要吃掉自己,老虎非常恐懼。然而,老虎在反覆觀察後發現,驢沒有什麼本領,老虎自身也越來越熟悉驢的叫聲。後來,老虎開始走到驢的前後,轉來轉去,但還是不敢攻擊驢。慢慢的,老虎越來越放肆,不斷地冒犯驢,驢非常的憤怒,便用腳去踢老虎。老虎心想:你的本事也不過如此。於是便騰空撲向驢,咬斷了驢的脖子,吃完了驢的肉,這才心滿意足地離去。
該成語形容反面人物的本領低劣,無法擺脫困難處境,出自唐朝大詩人柳宗元《三戒-黔之驢》,意在告誡人們如果沒有任何真才實學,就不要虛張聲勢、張牙舞爪。生活固然美好,也固然善良,但它有時候會很殘酷,也會不留情面。總有一天,虛假的西洋鏡會被無情的生活拆穿。面具再華美豔麗、威猛剛毅,也終究只是面具,不是自己的真實面孔。而面具一旦滑落,就會暴露出乾癟醜陋的本來面目,到那個時候才會真正明白,品嚐苦果的到底是生活還是自己。
無論是“夜郎自大”,還是“黔驢技窮”,都有其本身含義,雖然與貴州相關,但其本意並非是形容貴州人或物,更多是其寓意揭露的道理,以偏概全的運用,過分偏執的觀念,最終也會貽笑大方。
關注羊羊。帶你領略地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