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說,自然資源的多寡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而在古代,自然資源更是會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人與自然密切相關。自然為人類提供物質,而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產生反作用。人類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物質需求,我將古代社會經濟分為兩類:其一維持日常生活、生產的經濟為生存經濟;其二手工業經濟。
大寧河流域的生存經濟主要包括農作、狩獵、捕撈、採集等。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自然資源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各方面的需求也不一樣,故各種經濟在不同時期的佔比也有所不同。
農業種植和家畜飼養業雖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經濟,但是在起先人類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再者由於大寧河流域的地域環境臨河、靠江,捕撈和採集業一直在人類生存經濟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我將透過分析大寧河流域的文化遺存,認識新石器時期至兩漢的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期
- 生存經濟
新石器時期的生存經濟主要分為家畜飼養業和農作物業,其中捕撈業也佔很大的比重。大寧河流域的遺址中出土的石器以小石器為主:斧、錛、鑿、鏃、磨石和石球等,同時採集到網墜等代表捕撈業重要的工具。
考古學者習慣以遺址中出土的不同工具的數量和種類來分析各種經濟在社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例如遺址中出土的以斧、錛、鑿、刀為代表的農業工具,其數量也佔有一定優勢,則表明農業經濟在生存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像石斧類工具在不同時候可能發揮著不一樣的作用,可能作為農具的同時也是一種兵器。故單純的靠著種類和數量不能完全準確的分析出當時的經濟佔比。
大寧河流域是長江的一條一級支流,大寧河兩岸常年受到河水沖刷土地肥沃,但是在考古發掘的遺址中發現的農田數量卻不是很多,這點又會引起我們的反思。另外相比於石制工具而言,捕撈用具或是狩獵工具可能不如石器質地堅硬儲存至今,它們有些採用木質有的則是小的細石器,這點也是我們所需要考慮的情況。
再如歐家老屋遺址中發現的一個灰坑裡麵包含著大量家畜的骨頭,我推測在新石器時期大寧河流域的人們已經懂得飼養家畜。魏家樑子遺址中發現魚類骨骼和動物骨骼,這又說明捕撈業在當時也是十分重要的產業。
總之,大寧河流域為古代人類提供了優厚的自然資源,新石器時期人類得以繁衍,人口數量增多,人口的增加也推動了人類的生產經濟發展,在臨河臨江的一些地區可能古人類以及開始利用肥沃的土地進行農作物種植以供需求。這一階段總體可能是生產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捕撈、採集業依然是不可忽視的經濟產業。
- 手工業經濟
新石器時期手工業主要包括製造陶器、骨器、玉器等、建造居址、木材的生產使用、石器加工等等。而其中又以製陶業和紡織業最為重要,在各個考古遺址中發現的資料也較多。
大寧河流域發現的陶器有采用慢輪修整、泥條盤築、輪制三種,以泥條盤築為主。陶質有泥質和夾砂陶兩種,前期以泥質陶為大宗,後期夾砂陶數量有所增多。紋飾主要是素面和繩紋兩大類,繩紋又演化出附加堆紋、刻花紋、戳印紋等紋飾。
陶器種類十分豐富,變化多樣如:深腹罐、瓶口罐、盆、缽、盤、杯、高領罐、斂口罐、鼎足、豆柄等等。陶器中經常出現圜底罐,以歐家老屋遺址出土較多,器物上出現有特色的符號。器物中出現有巴蜀文化典型的花邊口沿和尖底器。在已經掌握的資料中大寧河流域新石器時期的考古遺蹟中還未有窯址發現。
除了製陶業外,在歐家老屋遺址、魏家樑子遺址、琵琶洲遺址等都發現陶紡輪,各個遺址中數量不一,反映出在新石器時期大寧河流域已經掌握了紡織技術。
在歐家老屋遺址中發現了骨針、骨錐等骨制器,表明在當時動物資源豐富,另外說明骨角器的製作在當時也較為廣泛。魏家樑子遺址中發現居址,裡面有三處柱洞和一個已經損毀的灶坑。另外還發現一座土坑墓,並無隨葬品,仰身直肢葬。這些現象都向我們表明該時期古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當時有可能已經學會修建房屋、飼養家畜過著定居的生活。
由於很多遺址在河邊或是江邊長年累月受到河水的沖刷,或是後期遭受了人為破壞導致大寧河流域儲存下來的遺址大多數不是很完善。總之新石器時期,大寧河流域的手工業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陶器的風格在受到外來文化薰陶的同時又有著自己的風格,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色。
夏商周時期
大寧河流域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由於材料的侷限性,對部分的遺址年代還有所疑問,主要發現還是是商周時期遺存為主。商周時期和生存經濟相關的遺存主要分為石器、鐵器、銅器、骨器,以及部分動植物遺存。
從石器來看,主要分為兩類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器型種類有斧、錛、鋤、刮削器、砍砸器等等,關於狩獵經濟發現有小的石簇。在雙堰塘遺址中發現有魚鉤,塗家壩遺址在遺址的附近發現大量的獸骨皆說明在當時漁獵經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魚類和野生動物還是人類的食物來源。結合對農業的分析,我認為商周時期是各項經濟齊頭共進的年代。
手工業在這一階段得到一定發展,變化卻不是很大。出現了很多沒有出現的器物,如在雙堰塘遺址中發現一枚琉璃器。除此以外這個時期的玉器業、青銅器都得到快速發展,大量的青銅器被用於生產和戰爭兵器。在藍家寨遺址中發現有居址,基槽下開始鋪墊石塊,居址的形狀多變。還發現了兩座窯址,在窯坑內還存有大量的紅燒土,表明在當時該窯被經常使用。
其次在藍家寨墓葬中發現大量的隨葬品,出土器物伴有楚地風格,玉器也作為陪葬品之一,反映出第一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二人們的製造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諸如:
玉器上穿孔技術、銅器的鑄造。在地層中出土的銅器大多數以小型器為主,主要是兵器。骨器類種類有所增加,總體變化不大。陶器主要採用輪制的方法,圜底器較上期有了很大的發展,紋飾方面多變,但依舊是以素面和繩紋為主。
在夏商周時期,各方面經濟並沒有得到改天換地的變化,但是都有所發展,而玉器和青銅器的使用,代表著生產力提高後人們開始注重審美需求,手工業以陶器為代表的在土著文化的基礎上大量結合外來文化,注重了文化融合。
兩漢時期
兩漢遺存在大寧河沿岸發現較多,特別是墓葬,發現的數量眾多。
從我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西漢初期大寧河流域發現的石器較少,取而代之的農作用具是鐵器的大量使用,該時期網墜發現也較少,但紡輪數量依然很客觀,表明在該時期,農業經濟已經佔據了主要的地位,人們不再依靠捕撈打獵為生,從而進入到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況之中。但在部分文化層中依然有網墜出土,說明漁業經濟可能依舊存在,但是卻不是主要依靠。
手工業在兩漢時期是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該時期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陶器中出現釉陶器,素面陶、繩紋比例降低,其他紋飾種類增加,物品表面多有幾種紋飾,說明人們越來越追求美觀。
在張家灣遺址中發現窯址、居址,居址中包含著大量的生活殘器。墓葬中墓葬形制有土坑墓、土洞墓、磚室墓等幾種,隨葬品中出現小型明器,在西漢中期後還出現陶禮器,部分墓葬中還有鎏金的青銅牌飾出土。銅製裝飾品如帶溝銅鏡等也是在墓葬中也頻繁出現。其次還有隨葬錢幣的情況,多數墓葬可以透過錢幣進行年代判斷。骨器、石器總體較少出現。
兩漢時期農業、手工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快速地發展,隨著漢朝的大一統,國家開始興盛,家庭開始興起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小結
在大寧河流域以捕撈、狩獵、採集經濟一直是人們生存經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各個年代的佔比不同,隨著人們生產力提高,農業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起源於新石器時期,到了西周時期至兩漢時期已經完全成為生存經濟中的支柱。
各種經濟的發展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社會根據地位、經濟、身份的不同逐漸開始形成了等級,社會關係變得複雜起來。自然環境對人們的食物選擇有著很大影響因素,而地理環境又決定著人們的一個生活情況、社會組織。透過大寧河流域古代人類居址的研究,可以讓我們對當時社會情況有著更加深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