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悲傷的訊息。
12月11日,遊戲開發員毛星雲去世,12月14日騰訊遊戲確認了這一訊息。
和很多人一樣,Sir並不瞭解這位遊戲從業者,查了資料的直觀感受是,挺牛。
去烏克蘭留學,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出書,2013年度十大傑出IT部落格最年輕獲獎者,第二年獲得微軟總部授予的年度獎項——“微軟最有價值專家”稱號。
今年也才30歲,去世前就業於騰訊遊戲,職稱為引擎組組長。
對這樣一個青年才俊的逝去,似乎是可以預見到的惋惜與哀悼。
這也的確是事件一開始的基調。
直到後來。
慢慢的,事情開始變味。
在毛星雲的最後一條微博評論區裡,訪問的人越來越多,一種奇怪的論調開始逐漸蔓延:
“未必是壞事。”
“不道德的行業。”
“精神壓(鴉)片。”
如果只看評論區,你很難猜到這些話會和一個從事遊戲開發的逝者聯絡起來。
這樣的恨意,不只出現在一個地方。
有人曬出家長群聊天,有的家長在訊息後評論“害人不淺”。
點開隨便一個相關的短影片,下面的高贊評論基本是一水的“拍手稱快”。
害了孩子,害了家庭,害了國家。
誰不同意的就是你沒有小孩,你不會理解。
然而對於那些認為遊戲“毀人不倦”的家長來說,毛星雲可能就是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名校,留學,大廠。
可他同時也是一個遊戲愛好者。
喜歡玩遊戲,進而投身遊戲行業,他優秀的履歷被遊戲耽誤了嗎?
又來了。
這次他們連一個逝去的生命都沒放過——“遊戲原罪論”。
或者說,在不少家長的眼裡,一切娛樂形式都是有罪的。
只要耽誤了孩子的頭等大事,學習。
好像不需要快樂,不需要戀愛,也不需要性教育地度過十多年寒窗。
卻一畢業立刻結婚,立刻生小孩,立刻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
從零快樂到零痛苦,這中間的切換,可能嗎?
一切孩子的問題,似乎都可以怪“被帶壞了”。
染上了遊戲,那怎麼辦?
治。
家長有需求。
賺錢的產業就投其所好。
從電擊鼻祖楊永信,到虐童工廠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對於不熟悉他的外界和家長來說,有著一張天使般的面孔。只要你把不怎麼聽話的孩子交給他們,無論是早戀,還是不想上學,或者僅僅是內向,同性戀,甚至只是想讓她學習“國學”。只消數月到一年,就能還給你一個跪伏在你面前瑟瑟發抖的孩子。
不管孩子是傷痕累累,麻木呆滯。
只要不打遊戲,都是“治好了”。
孩子出現安全問題?
那當然是動畫片太危險。
怎麼辦呢,舉報。
反正動畫看不上了,正好多用點時間學習。
#21部動畫片含1465處易被模仿危險點#
這些動畫的“罪名”有:
《小豬佩奇》第3集,3分36秒,開啟飛機艙門。
是鼓勵孩子隨意開啟飛機艙門。
《熊出沒》第4集,10分34秒,用鋸子追砍。
是鼓勵孩子冰上打架鬥毆。
等到連《小豬佩奇》《熊出沒》這樣的“幼齒動畫”都清算完之後,還有問題怎麼辦呢?
往前找。
往經典裡找。
《伊索寓言》有負能量內容也被要求下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娛樂。
可殊途同歸的是,每一代人的娛樂都被打成了罪證。
然而可笑的是。
每一代的過來人都咒罵著“罪魁禍首”,卻看不到自己的狹隘和過時。
就拿現在來說。
一邊是家長猛烈攻擊,咒罵著遊戲策劃裡的大佬;另一邊高校增設電競相關專業,組建“國家隊”。
一邊是焦慮和戒斷,一邊是不斷擴張電競產業,《新華網》更指出行業“人才缺口”。
面對這樣的缺口,家長是怎麼想的?
為了搞科研捲到跳樓就算了
遊戲,說到底不過是浪費時間的害人玩意罷了
如此說來,競技體育,文藝表演也是少部分人的事。
那是否代表我們每個人都不需要參與運動,也不需要唱歌、跳舞、彈琴、繪畫等一切休閒活動?
在沒弄清事情的情況下,對於“意義”進行價值排序。
而價值排序的依據,在於他們對“成功”標準的考量。
聽起來多熟悉——科研有意義,遊戲沒意義;理科有意義,文科沒意義;公務員有意義,主播沒意義……
而這些判斷究竟是真正的意義。
還是家長在自己孩子面前,暴君式的妄念?
在科幻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一集《媽媽的遙控器》裡,小偉每天起床醒來都是星期三。
困在一天內無限迴圈?
不,關鍵時間點在於考試放榜後,他將偽造的成績單遞給母親。
重複了三天後,母親終於開口:“我不是都已經給你三次機會了?”
小偉懵了。
原來媽媽的遙控器,可以讓兒子的人生倒帶。
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
你的人生
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
漂亮的成績單,就是這個階段的正確意義。
小偉的生活在奧數班、鋼琴班、游泳班幾個頻道間來回切換。
被迫向媽媽,向學習成績和美好未來“宣誓”。
小偉的第一次反抗,是初戀。
他遇到了喜歡的人,終於確認什麼才是意義,什麼是值得過的人生。
可就在他選擇走自己的路的時候。
再去到初戀家門口,發現對方完全不認識他。
原來,媽媽又一次使用了遙控器,把他為愛走過的軌跡擦除了。
失去愛情,失去獨立的人格,絕望的小偉選擇……解脫。
母親會覺得自己錯了?
不。
她只會更偏執地怪罪
都是你們,讓我的孩子不能專心學習,讓他不聽我的話。
都是你們害了他。
可是人生本來就沒有什麼固定的意義。
在不同人眼裡,意義指代的東西可以是完全不同的。
你認為有意義的事強加在別人身上,那將會變成“毫無意義”。
那些對一個遊戲開發者恨之入骨的家長。
是否意識到,他們的恨,和對孩子自我選擇的抹殺,也許是一回事
無法理解幸福本是參差。
認為理想只有最貧乏枯燥的圖景。
就像毛星雲。
他在許多人眼裡,符合世俗成功的樣板。
但毛星雲心中最珍視的,應該是那個夢——做出中國人自己的3A遊戲。
毛星雲(網名“淺墨”)在烏克蘭寫下了這樣一篇博文:
我有一個夢想,將來的某一天,大家都能玩到蘊含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本土文化的優質遊戲大作。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西遊記能出ACT,讓老外去體會中國文化西遊記中”鬥戰勝佛”的打擊快感,那一定比西方的動作巔峰之作《戰神》、《鬼泣》更加深邃。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上海灘能出沙盒遊戲,而不是玩《GTA》感受美國夢,亦或是玩著《熱血無賴》體驗國外公司強行塞給我們的“中國文化”。
我有一個夢想,有一天,不少3A大作不需要漢化,因為是我們自己的遊戲,配音是中文,文化也是中國的。我等著我們的好訊息。
2013年5月於烏克蘭
他對於未來,對於未來的國產遊戲,懷抱著足以驅動自我的熱忱與期冀。
那年他23歲。
今年,他剛滿30歲。
諷刺的是,在這幫人眼中,毛星雲是“遊戲害人背後的主謀”。
尋求“正確的意義”外,還有其他的目標嗎?
淺墨找到了,他不會白死,會有更多的青年遊戲人帶著他的夢想探索下去。
可孩子們選擇了“無意義”的賽道,能得到家長和社會的善待嗎?
這才是我們需要正視的。
不然再多的喧囂和爭吵,都不過是逼迫他們縱身一躍的“遙控器”。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西貝偏北、穿Prada的南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