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網站近日釋出題為《要尋找有活力、有競爭力的網際網路企業,把目光投向新興市場吧》的文章,介紹了新興網際網路科技領域的發展趨勢。現將文章編譯如下:
十年前,美國網際網路巨頭的持續擴張大有統領世界的勢頭。亞馬遜、貝寶和優步等公司由於擁有廣闊的國內市場,所以看上去註定要壟斷從加利福尼亞州到卡拉哈里等各地人們的螢幕。
如今,美國仍然統治著廣義上的全球技術行業,占上市公司市值的71%。然而,在專注於向消費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技術行業卻出現了一種不同的模式。這方面的活動更加分散,美國的色彩更少。今年新興市場網際網路公司的大量上市凸顯了這一趨勢。
現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企業類別,而不是少數幾個大公司把持整個行業。利用投資公司亞洲夥伴公司最先擬定的分類法,可以將第一類定義為全球平臺。這類公司在只需很少的實體存在的服務領域仍占主導地位,尤其是搜尋、社交媒體和雲計算領域。字母表公司和臉書公司(現在的元宇宙平臺公司)等巨頭一半以上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以外,是技術界最國際化的企業之一。
第二類在有些地方已經變得很重要:受保護的國家領軍企業。中國的科技巨頭渴望向海外擴張,但它們有利可圖的國內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卻隔絕國際競爭,而它們也受到本國政府日益嚴厲的指導。這種受到保護的技術模式在其他專制國家也越來越流行。俄羅斯在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方面偏愛本土企業,過去一年裡一直在打擊矽谷企業的活動。
第三種數字化企業型別——“區域巨頭”——在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普遍存在。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當地和地區性公司往往在電子商務、遊戲、數字支付、網約車、送餐和其他基於應用程式的服務方面佔據統治地位。東南亞的例子包括格拉布公司和GoTo,韓國有Kakao和Coupang,阿根廷有電商平臺MercadoLibre。在印度,包括信實公司和塔塔集團在內的巨頭打算推廣提供各式各樣服務的超級應用軟體,儘管快遞公司佐馬託等專業公司正在擴大規模。
通常,這些公司都是在現實中實用性強的市場上經營,或者是依賴當地的品味的地方。在金融科技領域,監管方面的差異使得國際性公司更加難以發展壯大。這個領域的活動正在蓬勃發展。印度的統一支付介面應用程式——一個將銀行和非銀行機構連線起來以進行低廉和即時支付的系統——10月份的交易額達到約1000億美元,是兩年前同期的交易額的4倍多。提供移動支付和貸款的初創企業Mynt剛剛成為菲律賓有史以來第一家獨角獸企業,這意味著其價值超過10億美元。
資本的激增對這些企業起到了幫助作用,尤其是在全球投資者尋找中國以外的地方進行投資之際。今年到目前為止,在3420億美元收購新興市場技術公司的交易中,71%來自中國以外的經濟體,是11年來比例最高的。2021年到目前為止,中國以外的新興市場科技公司在股權市場發行了530億美元的股權,是此前紀錄的兩倍多。曾經聚焦美國、或許還有中國的風險投資公司正在全球各地尋找初創企業。
第三類網際網路公司的成功令人振奮。它們促進競爭,並透過創新方式解決當地問題。與美國和中國的企業不同,這些企業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地緣政治包袱,它們正在世界各地打造大批軟體開發商和經驗豐富的投資者,而這些人可能會接著建立另一代初創企業。
這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風險。一些國家可能會禁不住保護本地公司不受競爭干擾,或者限制外來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擾亂國內的既得利益。當地的專業知識發揮作用的領域可能有限。資本市場可能是無情的——印度支付公司Paytm的股價上個月上市後暴跌——利率上升將使資本更加昂貴。當資本供應枯竭時,仍然難以賺錢的企業可能會陷入困境。
即便如此,全球範圍內所有使用智慧手機的使用者在自己的螢幕上使用同一套應用程式的可能性已經降低。應該百花齊放,我們要歡迎這種局面。(編譯/劉曉燕)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