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國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冬季都有取暖措施和裝置。包括掛暖、地暖、壁爐、壁掛爐、電暖器、火爐子、空調等。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取暖的記載也數不勝數。
咱們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說。
火塘,地上挖個小坑,生火取暖做飯,也相當於灶坑,取暖做飯二者兼顧,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就有了。
壁爐和火牆早在秦朝就有了。
溫室殿,漢代,也叫暖店,《西京雜記》:溫室店以花椒和泥塗壁,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
當時花椒已被視為一種防寒保暖材料,搗碎和泥,製成牆壁,保溫層。都是純天然的材料,無汙染。白居易《長恨歌》“椒房阿監青娥老”裡的椒房,即此也。
我一直覺得《阿房宮賦》裡的“歌臺暖響,春光融融”(教材裡的解釋是這樣的: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融和)是說冬天皇宮裡暖閣暖牆的作用,使得人們心裡產生的暖意的感受。
火炕與暖閣,還有紫禁城早期的地暖,現在的故宮坤寧宮東暖閣,還保留著這種設施,至今可見。
清朝乾隆就專門寫過有關暖閣的詩句:“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皓月懸長空,朔風飄碎雙,垂簾在峨隙,洪燭明塗堂,博山炷水沉,和以梅蕊香,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冬夜偶成》)。
後來道光皇帝也寫過“花磚細布擅奇功,暗熱松針地底烘。靜坐只疑春煦育,閒眠常覺體衝融。行參鳥道層層接,裡悟羊腸面面通。薦以文茵饒雅趣,一堂暖氣著簾櫳”的詩句給冬日裡唯一暖溫暖的暖閣以極高的評價,也寫出了暖閣裡地暖的工作原理,。
深受康熙賞識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在紫禁城呆了13年,對這種皇宮裡的地暖印象深刻,讚譽有加:“北京冬天使用的爐子,不像我在德國、荷蘭和英國見過的爐子,歐洲的爐子立在房間裡,像小灶一樣,這兒的爐子,在室內不佔地方,熱量透過火道傳導到室內,這些火道完全鋪設在地板的下面,按照歐洲取暖的方法,當我們雙足還冷時,頭已很熱了,在北京雙腳卻總是舒適而暖和,適度的熱量均勻的充滿在房間的每個角落。”
乾隆、道光寫詩曬舒服,秦二世胡亥和趙高、李斯在暖烘烘的阿房宮看唱歌跳舞。
反正都是帝王的享受,比百姓暖和多了,但他們心裡的寒意驅之不去。
除了這些取暖設施,還有很多移動式的取暖工具。
手爐,可以放在袖子裡,當然是達官貴人的專享。
《紅樓夢》裡有好幾處說到手爐,其一,劉姥姥第一次進賈府見王熙鳳:“那鳳姐兒家常帶著紫貂昭君套,圍著攢珠勒子……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
《紅樓夢》第八回中:“可巧黛玉的丫環雪雁走來,給黛玉送小手爐兒,黛玉接了,抱在懷中。”
有手用的,就有腳用的。足爐,一般是灌水,相當於今天的暖水袋。
蘇東坡把足爐送給好友楊君素:“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丹衾裹之,可以達旦不冷”,東坡就是東坡,豪情滿懷,又會關愛,還親寫一份使用說明書。
燻爐也稱暖爐、紅爐,白居易稱為“別春爐”:“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高階的爐子就要配高階的碳,所以不得不提一下碳中貴族紅羅碳。紅羅碳是最優質碳,由涿州、通州、薊州、益州及順天府所轄的宛平、大興兩縣用硬實木材燒製,成炭以後,運送到西安門外(今稱此地為紅羅廠)儲存,按尺寸鋸截,盛入塗有紅土的小圓荊筐,再送入宮內使用,所以名為紅羅炭。
清代乾隆年間宮內按份例供應木炭,每日供應的標準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貴妃90斤,貴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孫10斤。特供無處不在。
是不是賣炭翁燒的呢?心憂炭賤願天寒吶,遇上今年的大寒氣候,可以多賣點,價格可以高點,但是難度也肯定大了,成本高了。
古代大官的轎子裡也有取暖的火盆,相當於現在車裡的暖風,我估計是元明清時期,因為在北京,其他朝代的都城都在比北京暖和的地方,比如洛陽、開封、西安、南京、杭州等,用不著這些。
武則天時期,有人設計了一種迷你取暖神器“臥褥香壚(爐)”,其實就是香球與迷你火爐的結合,拿來放在被子裡取暖,薰香用,它的構造十分精巧,有幾個軸心線相互垂直的金屬環構成,中央軸心處安裝有置放木炭的容器,外面以鏤空金屬球包裹,神奇之處在於,任憑球體香爐怎麼旋轉,燃點木炭的容器始終處於水平裝置,絲毫不用擔心火炭會傾覆、外洩,放進被窩裡安全又方便。
“臥褥香壚(爐)
國外有人說中國歷史有發明沒科技,或者有技術沒科學,咱今天懶得辯解與批駁,如果有人對“臥褥香壚(爐)再研究發展,早就惠及百姓了,應該也算實用型科技發明吧,可惜武曌實際當政三十餘載後,下一個李唐當權者不喜歡,就沒有後來了。見風使舵、溜鬚拍馬者全面否定武則天,劃清界限還來不及呢,誰還會顧及一個小火爐的改進與完善?可見根子還在帝王文化與奴才文化。
這裡有個真實的記載,像個玩笑,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岐王(唐朝太子李隆範,李範)少惑女色(不貪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就像在你用冰拔涼的手伸進你同學的後背裡把人激得亂跳一樣,僕人哭著喊著求王爺不可以,但無濟於事。這句評論是馬未都說滴。
南方偶爾降溫凍死人,就成新聞。沒有保暖取暖防範設施,更主要是沒有防範心理,正常的。肯定有的北方人會說,以前北方直接間接凍死多少人?見怪不怪了。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品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取暖用品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