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問題不是中概股回不回來,而是還能不能出去。
美國政府選擇在商湯科技IPO定價的日子發出制裁令,可謂穩準狠。即使最終能夠登陸港股,國際資本也輕易不敢碰了,股價何以為繼才是大問題。
對於一家已經融了超過50億美元、目前還在虧損階段的科技公司來說,如果在一級市場很難融資了,只能去IPO;但如果IPO之後因為制裁而賣不出好價錢,也沒法向一級市場的投資人交代。
而商湯科技一級市場的投資人,不僅包括軟銀、銀湖資本、老虎基金這樣的純正國際VC,甚至還包括高通這樣的戰略投資人。所以說,美國政府的一紙製裁令,斷的不僅僅是中國公司的財路,也是一眾美元資本的財路。
港股的流動性本身就比美股差十幾倍,而且港股的流動性當中海外資本(主要是美元)又佔了一半左右,無論是首次港股IPO,還是回港二次上市,一旦上了美國政府的制裁名單,就意味著買家大幅減少,哪怕公司基本面再好,市值也會長期被低估。現實相當殘暴。
從中興華為到Tiktok,從中芯國際到AI四小龍,不管這些中國科技公司背後有沒有美元基金支援,美國政府的判斷原則只有一個:是不是對美國的高科技行業產生威脅。
這次美國財政部對商湯科技制裁的理由是,軍工複合體。也就是認為商湯科技拿了jun方訂單。而美國曆史上幾代科技巨頭,從IBM到思科,從微軟到亞馬遜,可以說美國每一代科技巨頭在發展的不同階段無不受益於美國jun方的大量訂單。目前微軟和亞馬遜與美國國防部的一個雲計算合同,可能就會高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你跟誰說理去?
美國打壓中國科技公司的本質,是打壓中國的產業升級,而且已經是一種長期戰略了。
一億件襯衫換來的利潤只夠買一架波音飛機,這是過去十幾年對中國製造最悲哀的描述。可能並不真實,但還是道出了中國製造的卑微。中國連續多年外匯儲備世界第一,掙得都都是辛苦錢,甚至叫血汗錢。
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製造都不是資本的寵兒。過去十幾年,中國市場最受資本青睞的領域,其實就兩個: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網際網路。
從2008年到2018年,北京三環內房價漲了近10倍;同樣是這十年,中國網際網路巨頭的市值或估值漲了幾十倍。美元基金投網際網路,美元遊資進房地產,是那個階段最鮮明的資本烙印。
網際網路拼的是線上流量,房地產拼的是線下流量,本質都是拼人口紅利。對於資本來說,真正的人口紅利期其實很短,可能就那麼幾年,所以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房地產,資本的投入週期都很短,因為來錢快嘛,房價兩年翻一番,網際網路公司估值五年漲十倍都是常態。
所以,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房地產公司無論在是一級市場融資、舉債,還是二級市場上市地點的選擇,歷來不是美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為什麼?有一個詞叫美元潮汐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先多印錢,把美元放出去,等著全球資產升值,最後透過加息回收美元,對各國資產進行低買高賣,從中賺差價。
過去40年,美國經歷了六輪加息,也就是五個潮汐。平均每個潮汐的間隔大概是5到10年。
而我們知道,一般美元基金的存續週期,也是5到10年。巧合嗎?
以最近三輪美國的加息週期為例,1994到1995年的美元加息,被認為是直接導致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美元的迴流推動了網際網路泡沫的形成,1999年開始,美元再次加息;而在這次加息之初,被美元基金加持的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相繼誕生;
2004到2006年美元又進入了一個加息週期,而在加息之初,中國網際網路迎來了Web2.0的創業大潮,時間節點就是2005年。
從2015年開始,美元進入了到目前為止最近的一輪加息週期。這一年中國網際網路開始跑步進入O2O時代,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等賽道開始起飛。
不難看出,中國網際網路過去年的幾次重大風口,都是在美元加息週期的第一年誕生的。不符合常理啊?為什麼美元都回流了,還有那麼多錢進來?
因為美元VC一般都是在錢多的時候成立的,市場上流動性越高,越好募資。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每逢美元加息之初,中國網際網路就會迎來爆發。1999年、2005年、2015年都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這三個年份也是美元VC大批進入中國或者中國人親自募集美元基金的重要時間節點:1999開始騰訊阿里網易百度陸續拿到美元投資;2005年,以紅杉為代表的美元基金開始在中國設立分支;2015年左右,則是中國本土投資人直接從境外募集美元基金的重要一年。
至少對於歷史不算太長的中國網際網路來說,美元VC的存續週期與美元的加息週期確實存在某種共振效應。子彈並不是加息後的產物,而是上一輪流動性寬裕的結果。當這種流動性外溢到中國市場的時候,美元正在步入另一個週期。
美元VC的活躍週期與美元本身的潮汐週期,會在最恰當的時間點疊加給中國市場的優質資產。
中國的優質資產是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就是人口紅利。
中國加入WTO之後,網際網路、房地產還有低附加值的中國製造一直都是享受人口紅利。但這一塊優質資產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正在逐漸消失。房子賣不出去了,流量停止增長了,衣服襪子的出口價格多少年不變。所以,只能產業升級,賺高附加值產業的錢。
這正是美國擔心的事情。中國目前進口的兩個大頭,一個是晶片,一個是石油。前者捍衛了美國的科技霸權,後者捍衛了美國的美元霸權。
2020年中國晶片進口總額達到3800億美元,疫情前的2019年原油進口是2400億美元,兩者相加超過6000億美元,而去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是5300億美元。
也就是說,大部分中國製造企業,終其一生都是要為晶片巨頭和石油美元打工的。
那如果一個大國自己搞晶片了,並且對石油的依賴減少了,打工仔和老闆的關係就要生變,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是讓自家長期難受還是讓自家的VC短期難受,特朗普和拜登都想得很清楚。
從過去兩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不難看出,山姆大叔對待本國VC的態度是,賺中國人口紅利的錢可以,賺中國產業升級的錢不行。問題是,中國人現在自己都賺不了人口紅利的錢了,更別說美國人來賺了。
去年疫情以來,美國天量放水,導致流動性極具膨脹,而且明年美聯儲必然又要開啟新一輪加息週期,按理規律來說此時此刻又到了美元基金湧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了,但美國政府對待中概股的態度已經傳遞給了一級市場。
所以,美元VC現在的處境非常尷尬:人口紅利的機會已經沒了,產業升級的機會又可能被美國政府斷了後路,真是二十年未有之大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