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三農”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重要基礎。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明確,要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糧油肉蛋奶果蔬等保供穩價。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
此後,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相繼召開黨組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貫徹落實工作。
12月11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會議明確,要全面貫徹落實會議對三農工作的部署安排,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系統謀劃明年工作思路舉措,高質量完成各專案標任務,打牢夯實三農基本盤。
12月13日,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強調,要緊密結合實際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系統總結今年以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深入分析困難問題和風險挑戰,認真謀劃明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
農產品穩產保供需充分估計風險
農業農村部黨組會議強調,要把糧食生產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切實加強晚播小麥冬春田管,增施返青肥促弱轉壯,以背水一戰的態度和超常超強的力度,堅決打贏保夏糧豐收這場硬仗,全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2020年增加267億斤,增幅2%。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全年糧食作物單產387公斤/畝,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增長1.2%。
耕地和種子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問題。
第三次國土調查資料顯示,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仍在18億畝耕地紅線要求之上,但十年減少1.13億畝,主要淨流向林地和園地。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今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6447萬畝,較2020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鍾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目前守住糧食種植面積的壓力較大,一方面耕地總量在減少,另一方面耕地除了種植糧食,還要種植其他農作物。
鍾鈺指出,要穩定種糧面積,地方抓糧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缺一不可,需要強化政策保障。如在地方抓糧方面加大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在農民種糧方面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明年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將成為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的一大亮點。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高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種糧收益下降是一個系統性問題,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都有涉及,單靠增加補貼解決不了問題。建議針對種糧主體出臺專門檔案,瞄準農產品主要成本的變動趨勢,加大對種糧主體的精準扶持,引導種糧大戶與金融機構對接,保護和調動種糧積極性。
鍾鈺認為,提高糧食產量,在穩定種糧面積之外,更多要透過科技的力量挖掘糧食單產的潛力,依靠提高單產穩定糧食產量,包括改良糧食品種、建設高標準農田等。
今年《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等檔案相繼推出,明年還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農業農村部黨組會議明確,要清醒認識三農面臨困難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充分估計農產品穩產保供可能遇到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社會風險等,抓緊研究出臺支援政策,把備手準備得更足一些,當前要積極應對拉尼娜影響,細化完善防災減災工作預案,提高抵抗風險能力。
今年我國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河南等地極端強降雨引發洪澇災害,陝甘寧區域性地區階段性乾旱,秋收時華北和黃淮地區出現連陰雨天氣,部分地區冬小麥播種推遲。冬季受拉尼娜現象影響,部分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可能帶來雪災、低溫凍害等,影響農業生產。
鍾鈺表示,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一方面要提高氣候資訊監測準確性和預報預警能力,儘早制定應對措施;另一方面要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減災防災能力。
鄉村振興重在農民增收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部黨組會議明確,深刻理解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穩紮穩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提出,要堅持以發展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鄉村振興,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高強表示,鄉村產業振興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脫貧地區一般生態資源稟賦都很好,具有稀缺性。脫貧地區可能不具備特色優勢產業,但是都具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潛力。
今年4月,《關於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釋出,明確開發鄉村資源優勢,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健全聯農帶農機制,把就業崗位和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留給農民。提出要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穩定並加強產業扶持政策,強化產業發展服務支撐和組織保障。
今年11月,《關於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公佈,提出要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做精做優鄉村休閒旅遊業,做活做新農村電商,並明確要為鄉村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高強指出,下一步,還是在“人”上下功夫,培育經濟帶頭人,引導部分農民工、大學生返鄉創業,引入先進的技術和要素,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發展。
國家鄉村振興局黨組會議明確,要尊重客觀實際和農民需求,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樹立“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理念,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脫貧人口和防止返貧監測物件穩定增收,推進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強鄉村治理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改善農村面貌。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指出,促進農民收入增長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統計局資料表示,今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萬元,其中工資收入佔比46%,經營淨收入佔比29%,轉移淨收入佔比22%,財產淨收入佔比3%。
張紅宇表示,整體來看,要透過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促進農業勞動力充分就業,創造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制度環境、完善轉移性收入保障機制等方面著手,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司司長方曉丹指出,據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三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規模達到18303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51萬人,基本恢復到2019年同期水平,為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高強談到,要更好解決農民工收入和生活問題需要從農村和城市兩端著手。在農村端,要深化農村改革,妥善處理農村“三權”,促進要素城鄉配置。在城市端,要促進農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依法保障“新居民”享受社群公共服務、參與社群選舉和治理等基本公民權利。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