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河北網路廣播電視臺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對糧食的需求量極大。然而現代農業產業十分脆弱,農業發展風險重重。目前,全球幾十億人都依賴於少數農作物,如大米、小麥、玉米,薯類等。據目前全球實際人口預測,截至到2050年,農作物的產量必須保證每年要增產2.4%才能滿足人口需求。然而目前全球主要農作物水稻、玉米、小麥與大豆每年增長1%、1.6%、0.9%與1.3%,均未達到預測值2.4%。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轉基因育種技術不斷賦能世界農業生產,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已經成為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圍繞農業育種技術、轉基因技術、作物留種與發芽等話題,向公眾普及科學的轉基因育種知識。
戴景瑞院士表示,我國與全世界育種技術發展規律一樣,經歷了選擇育種、雜交育種、遠緣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單倍體育種、細胞工程育種,以及當前發展最快、最先進的基因工程育種這七個階段。所謂基因工程育種,跟一般育種不同,它不是靠雜交,也不是靠選擇,它是靠分子水平上的技術來操作的。
根據世界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糧食產量的增加有80%依賴於單位面積產量的提升,而單產的提高中又有60%~80%與良種的推廣有關,因此在種植過程中,農作物品種的優良至關重要。
與傳統雜交育種相比,轉基因育種更為精準、過程可控、性狀可預期。目前棉花、玉米在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棉鈴蟲害與鑽心蟲害等問題都是透過轉基因育種技術得以解決的,它可以幫助作物抗病、抗旱、改善營養品質等。
戴景瑞院士舉例說,想要解決玉米中鑽心蟲的問題,就要把蟲子治住才行。比如有一種叫蘇雲金芽孢桿菌的菌類,這種菌類裡面有一種蛋白,對鑽心蟲有致命的威脅。但是蘇雲金芽孢桿菌裡面的蛋白對人類或者對其他作物沒有影響,所以科學家們就把蘇雲金芽孢桿菌裡面的抗蟲蛋白基因轉到玉米里面去,現在這個技術在全世界已經普遍、廣泛應用了。
我們是否真正需要轉基因技術?在戴景瑞院士看來,這需要結合國家糧食安全問題進行分析。“我自己理解為三個方面:一是能否滿足需求,且需求本身也是不斷髮生變化的。二是滿足質量標準的提升。要實現農作物質量的普遍提高,科技的進步將起到關鍵作用。三是滿足營養多元化的需求。”戴景瑞院士指出,當前我國有18億畝耕地,但是人口達到14億,糧食需求量是極大的。目前大豆、玉米以及其他稀有農作物仍需大量進口,我們的技術需要不斷提升以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大自然環境變化、全球病蟲害蔓延都給我國農業生產帶來諸多挑戰,基因工程將是一個非常好的應對技術。
關於轉基因技術導致作物不能留種、發芽的說法,戴景瑞院士表示,此說法純屬謠言,轉基因作物對其能否繁殖、留種、發芽不會起到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