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吊腳樓。
走近苗、瑤、壯、侗、水、土家等少數民族同胞的村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排排、一座座埯在山坡、密林中的吊腳樓。它們在陡峭的山地間營造出一片平坦的人類生存空間。與平原地區的民居建築風格不同,吊腳樓多是依山就坡而建,外觀多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吊腳樓很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我在雲鄂一帶旅遊時,很留意這些細節。吊腳樓屬半乾欄式建築,它之所以多是依山就坡而建,一是當地的地勢使然,缺少足夠的建樓平地;二是鄉民的心理使然,喜歡與山林、河湖等自然生態元素接近;三是節省建造材料;四是樓居高處,乾燥通風采光好。
建造吊腳樓是全村寨的一件大事。每當一戶人家新建吊腳樓時,全寨人都會來幫忙。從某種程度上說,建造吊腳樓體現了少數民族同胞“心心相連”的和諧社會關係。建造吊腳樓永遠是一幅和諧感人的畫面:眾人合力把半米粗的長杉木底部削尖,用重物合力錘擊,楔入土中,或固定於礎石之上。接著眾人又喊著號子,豎木架、裝排柵、安窗戶、鋪板壁、釘椽角、蓋屋瓦……
星斗般灑落天地之間的吊腳樓,與茂林修竹、山水田園、晨霧晚炊、鳥鳴笙韻、燭光歌聲融為一體,古樸、自然、浪漫,靜美、舒緩、溫馨,拼成了“小橋流水人家”“黃髮垂髫怡然自樂”的詩意人間!有了吊腳樓的點綴,山林靈動起來,村寨亢奮起來,連時隱時現的人影、時近時遠的牛鈴、時疏時密的草木,都在散發著詩情雅韻。吊腳樓可謂是“天人合一”的美妙傑作,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