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戲,是清代帝后生活中一項很重要的活動,既可滿足自身消遣娛樂的需要,又可在籠絡親貴臣僚、外藩使節中起一定作用。
暢音閣是清代京城最大的戲樓,位於紫禁城的寧壽宮內(門票10元,單收費)。其所在的位置,是一處專為帝后看戲而營建的院落。
暢音閣大戲樓從乾隆時期開始營建,一直到嘉慶時,後邊的扮戲樓才告竣工。暢音閣的建築結構極其巧妙,從外表看,一共三層,分別命名為“福”“祿”“壽”,但它實際確有五層!
從清代宮廷劇目《昭代簫韶》的劇本“凡例”中記載看:劇中有上帝、神柢、仙佛及人民、鬼魅,其出入上下應分福臺、祿臺、壽臺及仙樓、天井、地井。五層戲臺之間都能相通。演繹大型神話劇目時,每一層分別代表天宮、人間、地府,每層都有絞盤、轆轤、繩索等裝置,可以透過類似現在影視劇中“吊威亞”的技術,表現上天入地的精彩場景。
尤其是在一層戲臺的臺板下面,還暗藏一間地下室,即所謂“地井”,裡面有四口旱井,可使演員的聲音更加聚攏,形成音響效果。如此恢宏而精巧的戲樓,在歷朝歷代是絕無僅有的,彰顯了清宮對於戲曲的熱愛。
戲臺居南,正對戲臺的閱是樓,是專供皇帝、太后、皇后及各宮宮主們看戲之所。
很多歷史文獻記載過皇家在此看戲的情景,如《故宮退食錄》中,老太監耿進喜曾口述當年慈禧太后看戲時的樣子:“老太后坐在炕上(閱是樓西間的炕)時候多,也有坐在凳兒上、椅子上的時候,也有溜溜達達站一會兒或是打後門出去遛個彎,或是睡會兒覺的時候,可是臺上老是照常唱,打早上唱到晚。晚上也有時候不唱戲……皇后跟各宮主位們還有四格格、元大奶奶、各府裡福晉們都在東邊拐角屋裡,也有跟太后這兒站著的時候,也有隨便找地方坐會兒,只要太后瞧不見的地方哪兒都能坐著。夏天也有在廊簷下站著的時候。要是好戲一上來,那廊簷底下擠一大堆,媽媽女子的都在那兒聽”。
每遇慶典,皇家都會有唱大戲的活動,宮裡往往還會恩賞大臣們進宮看戲。《翁同龢日記》中曾有記載:屆時,閱是樓中間的三個包間分別是皇帝、太后和皇后的位置,東、西兩側的各一間房則分給其他嬪妃,大臣們是沒有資格坐在這裡的。在暢音閣院落東、西兩側的遊廊各隔斷出五間屋子,大臣們根據身份地位,被分成10組,分別坐在自己的包間裡。
宮中看戲往往都是邊吃邊看的,內務府會給大家預備不少茶點。嘉慶十六年的一份檔案裡說,僅看戲時隨上的奶茶,就要用奶200斤之多,其他的餑餑果品之類,現在雖未見到相關的直接記載,但也能想象到豐盛的程度。
為皇帝演戲的演員有宮內學藝太監和宮外民籍演員。宮內學藝太監簡稱內學,由內務府挑選聰明伶俐、面容嬌好、嗓音純正的年幼太監,分不同行當,學戲數年,以滿足內廷演戲的需要。宮外民籍演員也稱外學,凡享有盛名的民間戲班、藝人經常被召至宮中承應戲差。如,著名的老生三傑譚鑫培、孫菊仙、汪桂芬,旦角演員王瑤卿、陳德霖,武生演員楊月樓、楊小樓等都曾進宮演戲。
在宮裡看戲,有不少禮儀,與我們今天的認知很不相同。如,無論多大的角兒,表演多麼精彩,絕不許鼓掌、叫好!這倒不是宮廷的特殊規矩,而是在舊時,藝人地位極低,為藝人喝彩是有失身份的表現。別說是王府宅門的堂會,就連坐在戲園子包箱裡的大戶人家,也少有人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