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名將如雲,10個元帥、10個大將,按照道理都屬於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家。但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選擇“掛帥”的名將卻長期“難產”,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解放軍將領其實不多
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解放軍將領其實不多。土地革命時期也就徐向前有經驗,抗日戰爭時期也就彭德懷、劉伯承有經驗,解放戰爭時期也就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有經驗,其他人嚴格意義上都缺乏獨當一面的能力,或者資歷嚴重不夠。
組織抗美援朝戰爭,不再是兵團級軍事行動,而是野戰軍級甚至跨野戰軍級軍事行動,這就意味著必須是元帥、大將級別的將領才有資格掛帥。整個解放軍也就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陳賡等6人符合條件,其他的人即使是紅四方面軍的悍將許世友、洪學智、韓先楚,個人能力再突出也級別不夠。不可能讓一位兵團司令員甚至兵團副司令員去指揮幾個兵團作戰吧?陳賡雖然是兵團司令員,但他資格老,1931年就是鄂豫皖紅4軍第12師師長,解放戰爭更是作為戰略預備隊。
2、能夠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多半生病
戰爭年代這六位將領都受過傷,但劉伯承年紀大,徐向前身體弱,粟裕當時正在病休,林彪也身體不好。中央最初考慮粟裕掛帥,讓蕭勁光、肖華協助粟裕指揮四野老部隊,但粟裕戰爭年代6次負傷包括兩次重傷,好不容易堅持到新中國成立,此時真的太難繼續堅持。後來考慮林彪指揮,但林彪也說自己身體不好,而且林彪不贊同與美國開戰。“未戰而先怯”,自古以來都是選帥的大忌,因此林彪也不能上戰場。
如此一來,解放軍中有大兵團指揮經驗的只剩下彭德懷與陳賡兩人。陳賡此時與韋國清等人在越南組織抗法援越戰爭,正在組織邊界戰役,一時脫不了身。因此抗美援朝的歷史重任,也就只能交給遠在大西北正在組織經濟建設規劃的彭德懷。林彪曾提出其他人先去朝鮮指揮一段時間,等他身體好轉再去朝鮮指揮作戰,這種想法當然不如直接找彭德懷。
3、抗美援朝戰爭需要“軍政雙優”的主帥
抗美援朝是一次出國作戰,如同當年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其主帥不僅需要軍事才華更需要政治膽略。當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遭遇失敗,其中關鍵原因就是實際指揮官杜聿明只是一位軍長,他即使能夠懾服遠征軍那些來自不同部隊的將軍們,但如何能夠頂住來自國內乃至國外的壓力?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實際指揮官換上了擔任過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的衛立煌,這也保證了衛立煌能夠頂住壓力選擇適合作戰的時間、地點。
彭德懷是中共七屆中央委員會兩位軍方政治局委員之一,還是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軍副總司令。政治上彭德懷屬於中央領導人,軍事上他屬於全軍的“副老總”,這種地位是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等人所不具備的,更是陳賡不具備的。總司令朱德長期留在總部,彭德懷從八路軍時期開始就成為全軍實際上的最高戰地指揮官,他具備凌駕於各野戰軍之上的統帥能力與地位。後來無論是向國內要後勤支援要各部隊入朝輪流參戰,還是與朝鮮人甚至蘇聯人打交道頂住他們錯誤的意見,彭德懷“軍政雙優”的特殊地位,讓他敢於堅持原則。換成只是中央委員的林彪甚至只是中央候補委員的粟裕,如何能夠毫不費力頂住國內國外的政治壓力?彭德懷要求國內做好軍事準備,完全是中央軍委副主席、解放軍副總司令的口氣,他可以直接提議,而不是其他人那樣只能建議,這也保證了抗美援朝戰爭儘可能增加助力減少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