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戰中大多能看到的是士兵翻越壕溝,在戰場上兩軍相互廝殺的英勇場景。但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英雄,他們卻在地下悄無聲息地開闢第二戰場,戰鬥的激烈和殘酷性以及危險程度不亞於地面壕溝上計程車兵。
起源
地道戰是一種很古老的戰術,從公元前8世紀亞述軍隊挖掘地道圍攻城堡,到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冀中平原上抗擊日軍,地道戰的優勢是注重隱蔽自己,突然襲擊,猝不及防間給予對手致命一擊,因此,每場地道戰幾乎都會敵人有去無回,令人不寒而慄。
一戰雖然發明了飛機坦克等重火力武器,但是主要作戰方式還是以人為主。一場戰役結束雙方往往都是用士兵的傷亡來堆積出來的,為了更快地奪取戰爭的勝利同時減少其人員的傷亡 參戰雙方都想到了透過挖地道的方式採取坑道爆破的戰術來打擊敵人。
背景
一戰的地道工兵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被公之於眾,他們的工作職責是在地下100英尺的地方以人力手工挖掘作業,一面忍受黑暗、潮溼和悶熱缺氧環境的折磨,一面還要面臨爆炸和塌方的危險,最危險的還是在地道內反攻,敵我雙方挖通後進行抹黑白刃肉搏。而這些非正規計程車兵大多是專業礦工工人,也有不少人是因為健康狀況不佳或未到指定年齡而參軍被拒的,這是軍方所不願意看到的。這就導致英軍遲遲受挫在1915年駐法國的英屬印度旅便遭受德軍地道戰的襲擊,德軍在地下埋入了大量炸藥,引爆後步兵衝出地道最終導致全連800人傷亡。導致英軍這才真正重視起來地道工兵,而一戰的地道戰也側面地扮演著和壕溝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英軍的第179和185隧道連是專門挖地道的部隊,這兩個連都是由徵召的職業礦工組成。西線索姆河之役,英軍曾在一天之內陣亡6萬人,最後英法聯軍總結出:無法跟裝備精良、戰術多變的德國步兵師硬碰硬,必須透過戰術和戰略改變才能勝利!於是用三個月時間在阿拉斯地下挖出了龐大的地道網路,事實上採取坑道爆破的戰術來打擊敵人的確在戰場上發揮了不少的作用,尤其是敵我雙方實力相差不大,但又由於壕溝的原因導致雙方出現拉鋸戰消耗戰,那麼這時只有將敵方的壕溝全數炸燬才得以有機會悄無聲息的攻入敵軍內部。
戰役
在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的第一天,英國的地道工兵就在德軍的壕溝下埋入19煤炸藥,引爆後留下了30公尺深,400公尺長的坑洞。這些都是一戰中若干戰役的小場面,在最精彩的是在1917年夏的第三次伊普爾戰役中,聯軍為突破德軍在比利時梅西訥的防線,英國第二集團軍 利用坑道爆破的戰術,英軍派出了2萬名地道工兵, 在德軍陣地下方的21條坑道中安放了445噸炸藥,在凌晨3點將整個梅西訥防禦陣地夷為平地,大爆炸將土壤掀上了1000多米的高空當場炸死1萬餘德軍,7000人被俘。
電影《60高地之下》就線上還原了這一場景,約翰·諾頓·格里菲斯是梅西訥戰役的策劃者、被稱為“地獄火傑克(Hellfire Jack)他還參加過布林戰爭,在一戰中因提出組建坑道連的設想而得到軍方重視,梅西訥戰役結束後他又被派往羅馬尼亞執行油田破壞任務。從此次戰役後英國的地道工兵從戰術和人員裝備上已經大大地反超了德軍。梅西訥戰役中的這次大爆炸被譽為人類進入核武器時代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人工製造爆炸。
在1917年在阿拉斯英法聯軍在復活節發起反攻,2.5萬名士兵,秘密進駐阿拉斯【地下城】地道,在他們頭頂上方數十米處,德軍卻對地下情況毫無察覺,聯軍順利進入德軍陣營。狼狽不堪的德國人連靴子都沒來得及換,有的甚至還穿著睡衣就成了俘虜。此役,英法聯軍大獲全勝,以1000多人的傷亡擊潰了整個德軍師團, 而身後的巴黎從此高枕無憂。
1917年發生在法國北部的阿拉斯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地道作戰。英法聯軍以微小傷亡取得了整場戰役的勝利,阿拉斯戰役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經典一戰,而阿拉斯地道也從此名載史冊。
後期
梅西訥戰役結束後的不久,德軍依舊能夠依靠火炮重新佔領了這片區域。而隨著前線戰爭快速推進,地道工兵的速度和效率比不上戰役的發展,地道工兵的就會轉移到地面,如挖掘橋樑等,在塹壕戰的時代,地道戰與坑道作業雖然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很顯然,這並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由於它是非常危險的隱蔽戰爭,多少年來一直是國家機密,這意味著那些為掩埋在泥土下的“地道工兵”的事蹟,很少得到過應有的紀念和為人所知,漸漸被人們遺忘。
本文只介紹歷史、軍事等知識,絕非宣言納粹,銘記歷史勿忘初心。
本文只介紹歷史、軍事等知識,絕非宣言納粹,銘記歷史勿忘初心。因為水平有限,資料準備可能不充分,有什麼不足可以在下方關注、留言,評論,點贊,轉發,收藏,感謝大家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