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改革重塑後,面對新情況新變化,一些軍官不可避免面臨崗位變換,甚至跨軍兵種交流任職。這既是盤活軍事人力資源的有力舉措,更是全面培養鍛鍊人才的重要途徑。面對新崗位新挑戰,如何迎難而上順利轉型,無疑是許多換崗幹部必須直面的課題。
武警某部指導員張東凱歷經4次換崗,次次成功轉型,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擁抱改革,積極應變,腳踏實地,主動作為,才能跟得上軍隊發展步伐,在換羽中振翅前行。為更好地學習貫徹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從今天起,本版將採取“新聞1+1”的形式,陸續刊發張東凱的換崗故事和由此帶來的啟示,敬請關注。
有一種成長叫換崗
——從武警某部指導員張東凱成長經歷看基層幹部培養①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通訊員 安會永 黃 超
又奪得一個5公里武裝越野冠軍!看著下士董大潘出手不凡,武警兵團總隊某執勤中隊中隊長鄒先龍,對指導員張東凱豎起了大拇指。
不久前,董大潘在走留的問題上很糾結,一度影響了工作。“為勸他留隊,他父母沒少打電話,語氣有些強硬,這讓他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儘管班長高兵對他的情況很瞭解,並表示已多次談心,穩定了小董的思想,可直覺告訴張東凱,董大潘的變化絕不只是逆反心理作祟。
越懂軍事訓練,越能摸清戰士的心理和思想動態。作為從連長改任指導員的張東凱,很快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對軍事素質信心不足,才是董大潘出現思想波動的根源。
當時,董大潘的訓練成績在同年度兵中排名第10,而中隊往年選取下士的名額一般不超過7人,再加上父母強烈要求他留隊,讓他壓力倍增……
為幫助董大潘重塑信心,張東凱與他結成訓練幫扶對子,利用課餘時間補訓,提高了董大潘射擊、400米障礙和單雙槓等課目的成績。很快,董大潘主動遞交留隊志願書,被中隊推薦參加支隊預提軍士集訓,並以綜合成績第2名順利結業,被選取為下士。
望著幹勁十足的董大潘,張東凱知道,自己以前的任職經歷正悄悄發揮作用。從軍12載,張東凱先後4次換崗。他當過工兵連副連長,幹過支援保障連連長,改革期間又交流到武警部隊,成為一名作訓參謀。去年6月,張東凱被任命為某中隊指導員,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面對崗位之變,有人擔憂,有人拒絕,但張東凱主動擁抱、積極適應,努力在變化中闖出了一條精彩的蝶變之路。
那年,張東凱被任命為工兵連副連長。面對新專業新崗位,膽大心細、敢拼敢闖的他,用一次隻身排啞彈的經歷,讓全連官兵第一時間接納了這位“新成員”。
幾年後,張東凱當上支援保障連連長。作為改革的產物,支援保障連是一支融合了偵察、通訊、工兵和修理等多種作戰保障要素的新型保障力量。“好比1個連長管著4個連隊。”張東凱坦言,如何將不同專業的官兵統起來,儘快形成保障能力,是他的首要任務。
困難有多大?光是4個兵種排的專業訓練教材放在一起,就有半人多高。為了學好這些兵種專業,張東凱拜兵為師,跟著戰士在崖壁上攀登,開動腦筋自制訓練器材,去兄弟連隊跟訓……
“革命軍人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2018年5月,成為武警某部作訓參謀的張東凱,把摺疊床搬進了辦公室,加班加點充電學習,機關業務能力突飛猛進,並把在陸軍部隊積累的經驗運用到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個喜人的成績。
“有一種成長叫換崗!”回想走過的軍旅路,張東凱感慨不已,“對我來說,每一次換崗都是一次蛻變,都是超越自我的前行。”一次次成功轉型讓張東凱充滿底氣,展望未來,他的眼神自信而堅定。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就像激盪在新時代人民軍隊改革大潮中的一滴水珠,張東凱的經歷,折射出成千上萬名基層幹部面對改革大考時的勇敢抉擇。
陣痛過後,遇見更好的自己
■劉建偉
從軍12年,4換新崗位。張東凱的軍旅人生,可以說是在“動態”中度過的。聆聽他在變化中成長、在成長中成才的經歷,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交流換崗,陣痛過後機遇來臨。
習主席指出,要堅持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基礎陣地,拓寬幹部交流的路子,使幹部經過多崗位多渠道多層次鍛鍊。近年來,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全軍範圍幹部交流、跨軍兵種轉崗早已不再是新鮮事,這既是拓寬軍官職業通道的有力舉措,也是全面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如今,放眼全軍,轉型重塑的人才隊伍裡,“橄欖綠”“空軍藍”“浪花白”“火焰黃”交相輝映,已經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每一名基層幹部都應該主動適應、積極作為,把交流換崗當作軍旅生涯難得的歷練。
既然是歷練,就要像張東凱那樣,每到一個新崗位都保持緊弓滿弦、激情滿格,始終鬥志昂揚、積極進取,讓任職命令成為通向未來戰場的通行證;既然是歷練,就少不了陣痛,這種痛既是不適應的痛,更是生長的痛,陣痛過後就會發現學習的機會更多了、學到的東西更多了、擔當重任的能力素質更強了。
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只要不拋棄、不放棄,敢於迎難而上、勇於大步向前,就一定能在奔跑的路上,遇見最好的自己。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