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蒙
由郝傑導演執導的電影《光棍兒》自2011年上映以來,已有十年時間。這部曾經引起巨大關注的影片,對農村大齡單身男性的生存狀態進行了真實與細緻的呈現。即便在今天,影片關注的社會問題依然存在,其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值得深入思考。
影片中老楊、梁大頭、顧林、六軟四個老光棍兒,過著外人難以想象的孤獨而不得不苦中作樂的生活。這些單身漢沒能娶妻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是因為貧窮,尤其是年輕時的窮困狀態,讓他們錯過了最佳結婚時機。由此衍生的精神孤獨與身體壓抑,是客觀存在的,很少有導演會如此真實地面對這一問題。在現實中,很多農村適婚男一旦錯過最佳擇偶年齡,越往後就脫單越難,甚至一輩子“打光棍”,成為很多人眼中的失敗者。
由於男女比例失衡與傳統觀念的束縛,多數生活在農村的男女還是希望能成家生子的,城市中常見的“優質單身”狀態,在這裡並不多見。因此,一直未能結婚的大齡男性,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壓抑與心理壓力,尤其是來自輿論的指指點點,更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失衡。
社會學者李樹茁、楊雪燕等人在《大齡未婚男性的性福利與性安全:基於性別失衡背景的研究》中,毫不避諱地指出:“有將近三千萬的未婚男性無法在婚姻市場上找到配偶,他們對於‘色’的追求也難以透過傳統的婚姻形式得到滿足。”
雖然這些問題,在有些人看來“上不了檯面”,但它們不僅是客觀存在的,也影響著很多人的命運,社會與輿論場上一些看似無故增添的戾氣,未必與此沒有關聯。
好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與關心社會議題的人,將目光放在農村“光棍”身上,比如彭大松《村落裡的單身漢》,本來是一本專業著作,但也引發了社會各界讀者的討論。人們不禁要問: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幫助這些單身漢儘快脫單?
這其實也是電影《光棍兒》思考的問題。經濟問題是最關鍵的,《光棍兒》並沒有避諱這一現實難題。影片讓我們看到,提高農村的經濟與生活水平,加快脫貧的步伐,減少農村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差異,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舉措。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便經濟水平“水漲船高”,如果在婚戀觀念上沒有根本改變,農村單身漢的處境還是不會太好。
《光棍兒》不僅讓更多人關注農村單身漢的生存困境,還想從婚姻觀念上化解一些障礙,最典型的就是彩禮問題。不論是從長遠角度考慮,還是從舉措的可行性上來看,移風易俗,改變婚姻中的不良風俗與陳腐觀念,是解決農村“光棍”難題的關鍵所在。毋庸諱言,很多大齡單身男就是因為無力支付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天價彩禮”,才不得不單身。在影片中,年紀大的農村單身漢,在年輕時也無力支付彩禮,過了最佳結婚時機,就更加困難了。
彩禮本是男女雙方締結婚姻約定的一種程式,但在拜金與攀比風氣的影響下,這一婚嫁習俗被嚴重異化了,而且越是貧困的地區,彩禮問題越嚴重。比如電影《光棍兒》講述的張家口的農村,就是長期貧困的地區,當地的結婚成本反而很高。彩禮“內卷”的趨勢若得不到糾正,就會讓更多農村男性因結不起婚,而變得不敢面對女性與婚姻,陷入週而復始的單身“死迴圈”。
好在電影《光棍兒》反映的諸多問題,在現實中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如今國家已經在一些地區設定了婚俗改革試驗區,嚴禁“天價彩禮”,這種強制性措施能在何種程度上起作用,我們還需拭目以待。但是,有針對性的舉措,總歸是邁出了第一步,如果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會在全國範圍內推廣。若能從根本上改變彩禮攀比的風氣,減少農村男性擇偶的經濟包袱,無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光棍”的困境。
若從個體角度來看,農村“光棍”也不必完全等待國家的幫扶,關鍵還是要憑藉個人奮鬥,爭取改變命運。電影《光棍兒》視角下的窮困單身漢,也都是年紀大的、無法走出農村的人,其實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社會學視角的參考:對農村男青年來說,去城市裡發展,總是機會要多一些的。這樣不僅可以讓自己獲得收入倍增、提升階層的可能性,還有可能在奮鬥中遇到有緣人,其選擇面也比呆在農村時要大得多。想要解決單身問題,“靠天吃飯”是不行的,還是要靠個人奮鬥,電影《光棍兒》在這一點上也給人以鼓舞與啟發。(西蒙)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