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在過去十年間,我國二氯甲烷(CH2Cl2)年均排放從2011年地23.1萬噸上升到2019年地62.8萬噸,超過全球排放總量的50%。科學家預測,如果全球二氯甲烷排放維持現在的高速增長水平,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修復將被延遲十幾年的時間。
多種氯氟烴化合物對地球大氣中的臭氧層具有破壞作用。為了抑制工業產品對臭氧層傷害的惡化,各國在1987年簽署了《蒙特利爾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對長壽命消耗臭氧物質(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的生產和使用進行監管。在各國的努力之下,南極臭氧層空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
然而,受到當時認知水平的限制,《蒙特利爾議定書》沒有規定對短壽命(在大氣中壽命少於6個月)消耗臭氧物質的監管。直到近年,人們才開始認識到這些物質對臭氧層的負面作用。其中,二氯甲烷是大氣中最主要的短壽命消耗臭氧物質。
多項研究表明,全球二氯甲烷排放在近十年,尤其在2012至2013年間,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大氣中二氯甲烷的濃度也在持續增加。其中,東亞地區二氯甲烷的增長尤為突出。這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擔憂。受大氣環流的影響,亞洲地區排放的二氯甲烷比其他地區的排放更快地進入平流層。
最近,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利用我國氣象局監測網路所獲得的大氣二氯甲烷濃度資料,評估了我國在2011年至2019年間二氯甲烷的排放。在2011年,我國二氯甲烷排放量約為23.1萬噸。到了2019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62.8萬噸,增幅173%,年均增幅13%。
在同一時期,全球二氯甲烷排放量從2011年的68.3萬噸上升至2019年的103.8萬噸。我國二氯甲烷排放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由2011年的33.8%上升到2019年的60.5%。
我國的二氯甲烷排放主要集中在東部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地區。其中,江蘇和浙江是排放最大的兩個省份。兩者排放之和佔了我國二氯甲烷排放總量的20~30%。這兩個省份也是我國二氯甲烷排放增速最快的地區,年均增加3.7萬噸和2.4萬噸。其次是山東和河北。他們合計排放佔了全國的15~20%。另一方面,四川盆地地區的二氯甲烷排放也呈較快增長的趨勢。
這些二氯甲烷的排放主要是其作為溶劑用於粘合劑或塗料所造成的。根據中國氯鹼工業協會的資料,研究人員估算,溶劑產業造成的二氯甲烷排放佔了我國全年排放總量的90%。
目前,我國對於二氯甲烷的監管相對較松,只規定了其在產品中的相對含量,並沒有制定有效的步驟尋找二氯甲烷的代替產品。雖然二氯甲烷排放的增加速度在2015年之後有所減緩,科學家們警告,即使是維持當前的排放水平,也會對修復臭氧層的努力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二氯甲烷等短壽命消耗臭氧物質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