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厄夫人原名果爾達·馬鮑維奇,1898年出生於烏克蘭基輔。是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以色列的第四任總理,被世人稱為中東“鐵娘子”。對以色列內政、外交政策的制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來簡單敘述下她怎麼成為以色列的開國元勳的(下文開始稱她為梅厄)。
梅厄出身的當年烏克蘭就爆發了反猶太主義事件,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的她,從小就開始思考猶太人的將來如何立國。而在1903-1909年,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再次席捲全國。所以,1906年,梅厄跟隨家人去了美國的密爾沃基。
在密爾沃基,梅厄唸完了中學。畢業後她母親居然想將她嫁給一箇中年猶太商人,這使得梅厄離開了母親,來到了丹佛,投奔了姐姐謝依娜。在丹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梅厄隨即成長為猶太復國主義者。並完全支援在巴勒斯坦建國的觀點。在此期間世界各地猶太人因為受到了《貝爾福宣言》的影響,開始舉家遷往巴勒斯坦。為此到了1921年,梅厄也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生活,同謝依娜、莫里斯(丈夫)三人一起前往了巴勒斯坦。
梅厄在抵達巴勒斯坦後,起初的生活條件非常的艱難,同時還要面對阿拉伯人的恐怖襲擊。但這樣的條件也激勵了她真正開始為猶太復國主義事業行動。她首先加入梅爾哈維亞基布茲(猶太人的勞動組織),參加勞動,她隨後被選為勞動指導委員會委員,負責制定勞動政策。這也是她接觸政治的開始。在那裡她也結識了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戴維·本古裡安和第三任總理列維·艾希科爾,第一任議長約瑟夫·斯普林察克和第三任總統扎勒曼·夏扎爾等人。此後,她不僅展現了她的領導能力,演講能力也得到提升,這些都為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時間到了1933年,這年的猶太人迎來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這年納粹成為了德國的執政黨,此後的德國乃至歐洲都開始了驅逐猶太人,為此大量的猶太人逃亡到了巴勒斯坦。這樣也引起了當地阿拉伯人的“恐慌”。而英國人為了安撫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的情緒,不得不開始實行新的猶太人政策。所以在1939年5月17日,英國政府通過了《麥克唐納白皮書》。此白皮書不僅限制了猶太移民人數,規定在之後的5年裡僅僅允許75000名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還規定了只能在阿拉伯人同意的前提下移民。很明顯英國政府是想透過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來緩解阿拉伯人的“恐慌”情緒,但是這種政策對猶太人來說卻不是好訊息。而更變本加厲的是到了當年9月,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此時的德國加大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對猶政策由戰前的驅逐變為“種族滅絕”。因此,營救歐洲猶太人就成了巴勒斯坦猶太人的重要工作。而能用流利英語交流的梅厄,自然也就成為了與英國進行談判的代表。
只不過,沒有實力做後盾的談判註定不會有結果。所以哪怕是二戰之後,英國也沒有改變其對猶太人的政策,甚至還在1946年4月在塞普勒斯設立難民營,以阻止各國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這樣一來,猶太人與英國政府的矛盾不斷被激化。到了當6月29日,英國人逮捕了包括時任政治部主任,也是日後以色列的第二任總理的摩西·夏裡特在內的數千名猶太人。但是梅厄也因此意外的就成為了政治部代理主任。而在摩西·夏裡特被關押的幾個月裡。梅厄走訪了塞普勒斯的難民營,併成功使英國政府釋放了一部分的猶太人,這樣的“成就”也讓她得到了戴維·本古裡安的賞識,就此梅厄終於成為了日後以色列的核心人物。
而此時的英國面對阿猶之間的越來越激烈的衝突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只得撒手將巴勒斯坦問題交給聯合國處理。於是在1947年11月9日,聯合國透過投票表決,同意了猶太人單獨建國的決議。但是此舉遭到了全體阿拉伯國家的反對。
到了1948年5月14日,這一天可以說是每一個以色列人都為之驕傲的日子,因為流亡了2000多年的猶太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當看到獨立宣言的時候,梅厄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但是僅僅12小時之後,臨時首都特拉維夫就遭到了襲擊,阿拉伯國家聯盟從南北東三個方向幾乎同時向以色列發動了攻勢,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此爆發。
此時的以色列如果要自衛,那麼就需要足夠的資金來建設軍隊及購買武器,但是對於連基本的行政體系都沒有建立以色列來說,根本拿不出錢。而首任總理戴維·本古裡安又要留守國內以應對時局。國家危難之時,梅厄決定挺身而出,她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孤身一人前往美國求援。憑藉其出色的口才以及當年積累的人脈,她在美國之行中總共籌集到了五千萬美元。雖然美國提供援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正是有了這筆援助資金才幫助以色列度過了剛建國的危局,所以說,梅厄可謂是真正的開國功臣。
不僅如此,梅厄還被任命為首任駐蘇公使。事實上,梅厄因為童年的經歷,對蘇聯非常的牴觸。但是為了祖國,梅厄還是在1948年9月2日來到了莫斯科,並於9月15日拜訪了外交部副部長佐林,正式與蘇聯政府商議允許當地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因為她清楚的意識到,以色列建國的關鍵就是能否吸收到更多的猶太人移民。而這個問題有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取決於當時蘇聯的態度,因為在蘇聯乃至東歐都有數量龐大的猶太人群體,但是由於二戰後蘇聯人口銳減,此時兩國的國力又不在一個量級,所以,以色列這樣的政治訴求註定是無果的。只是有了訪美、駐蘇的工作的經驗,梅厄在1956年很自然的接替了摩西·夏利特成為了外交部部長。
但是此時的國際形勢對以色列已經不容樂觀,特別是第二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遭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指責。為此,梅厄考慮將外交方向定在了第三世界的非洲。並提出以技術援助的方式與非洲國家建立外交關係,因為非洲對於阿拉伯國家來說是自己的“後花園”,以色列此舉在地緣戰略上來說可謂是開闢了“第二戰場”。而且非洲的人口眾多,可以為以色列提供廣闊的貿易市場,其廣袤的土地上又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可為土地貧瘠的以色列提供原材料。為此梅厄專門成立了一個直屬於外交部的機構:馬沙夫。這個機構專門與非洲國家分享技術和經驗,並提供專業的教育服務。同時也開展了高層之間的互訪。從1958年開始,梅厄先後對非洲多國進行了訪問。她以技術援助為外交目的的“善舉”得到了非洲各國的理解和支援。到了1962年這樣的訪問甚至升級到了總理的級別。也正是得意於梅厄出色的外交手段,使得第二次中東戰爭後的時間段內,以色列的國際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也正因如此,她在民間和政府的威望都到了人生的頂點,以至於在1966年辭職之後很快就重新返回了政壇,而且這次的職位已經是國家的“大腦”:總理。此時的她已經70歲了。
上臺之初,梅厄立即開始解決移民問題。因為移民在帶動國家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剛移民至以色列的猶太人的生活如何保障。如何繼續吸引新的移民。新移民與老居民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又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執政者最需要考慮的國家內政建設。為此,梅厄時期的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公共房屋,並配套教育設施。另外還為低收入者在糧價方面也提供補貼。除此之外,由於1967 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國防軍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給以色列國民增加了非常多的就業崗位。這意味著以色列開始了經濟結構從農業到工業的轉型。這樣的經濟轉型也意味著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移民,由此以色列的國家經濟進入了良性迴圈。
當然除了內政之外,領土邊界歷來就是以色列的軍事國防的重點。而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佔領了西奈半島,這樣一來蘇伊士運河、亞喀巴灣和約旦河這些天然屏障都成為其“國界”,對此,以色列遭到了世界輿論的指責,所以前任政府認為歸還戰爭中佔領的部分領土可以緩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緊張局勢。但梅厄則認為歸還領土不能為以色列帶來和平,因為在佔領區的以軍時刻都在與阿拉伯聯軍發生短暫的交火。在這種雙方缺乏和平基礎的局勢下,她反對歸還領土。而且國內民眾也反對歸還西奈半島,國內的支援也使梅厄對其立場更加堅定。為此,她甚至拒絕了美國的羅傑斯的調停。
當然,梅厄的強硬還不止如此。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中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九月”綁架並殺害了以色列運動員之後,梅厄簽署對恐怖分子的必殺令。並留下了以色列國民的至今銘記“上帝復仇”的至理名言①而這樣的言語不僅讓梅厄在國際社會上樹立起了作風強硬,做事雷厲風行的形象。更讓世人看到了以色列政府對待恐怖分子的強硬態度。
但也正是由於強硬的國家理念,以色列政府終於嚐到了失敗的滋味,1973年10月6日下午兩點時,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軍隊開始了空襲,隨後埃及在短時間內就控制了蘇伊運河東岸。而敘利亞也兵分三路攻擊了戈蘭地區。到了10日,以軍才開始了反擊。19日雙方在美蘇的調停下停火,隨後重新開始了談判,但此時以色列居然以強硬的態度首先破壞了停火併攻進了蘇伊士城。到了25日美國以雙方外交關係相威脅才迫使梅厄做出了讓步。事實上這次戰爭,梅厄在前期戰局不利的情況下扭轉了區域性戰局。但是因以色列受到的多方限制,最終只得在11月11日宣佈撤軍。
而整個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承受了巨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戰無不勝的神話被阿拉伯人打破。國民不滿的情緒到了最高點,大街上游行者的海報中甚至寫著“果爾達,回家吧”的標語。面對國民的不滿情緒與示威活動,梅厄只得在1974年6月辭去總理之職。事實上,整場戰爭的結果對以色列來說的確是國際形勢下不得已的妥協。只不過這一次的代價作為小國的以色列是承擔不起的。
最終在1978年12月8日,梅厄因肝炎離世,中年80歲,這位堪稱“以色列母親”的離世也標誌著屬於以色列開國元勳的那一代人的時代結束了。那一代人以極其強硬的立國姿態向世人展示了猶太人的建國理念。而梅厄作為猶太復國主義的典範,她那慈祥而又強硬的頭像至今仍被以色列作為國家法定貨幣使用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