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美食首選月餅,這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千百年來,久盛不衰,年年到中秋節都是這樣。無論走到何處,中秋節吃一塊月餅,倒成了心靈的寄託,業已約定成俗。倘若這一天沒有食用月餅,似乎有種沒有過節的感覺。
除去吃月餅之外,中秋節的特色美食還有許多,下面簡要地介紹幾種。
- 吃螃蟹
明朝人劉若愚在《酌中志》記載:明代宮廷之中,每逢中秋節,宮眷、內臣要在宮中舉行“食蟹會”。
螃蟹古來是江浙等地的物品,北方也有隻不過品質較低、個頭偏小,近些年伴隨著交通發展和技術改良,北方食蟹的風格也逐漸擴大起來。
中秋時節,正是螃蟹肥大味美之時,詩云:“蟹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宮中舉行食蟹會時:
蒸熟五六成,群攢坐共食,嘻嘻笑笑,自揭臍蓋。細將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
- 吃田螺
廣東順德,有吃田螺的習慣。清代咸豐年間編修的《順德縣誌》有這樣的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順德人就有吃田螺的風俗,他們認為食用田螺的營養豐富。
“清肝明目,除風散熱”是田螺的功效,每年的八月十五,田螺空懷,腹內沒有小螺,因此吃起來也不硌牙,因此,除去吃月餅的習慣之外,吃田螺也成為通俗了。
不過現在天氣逐漸轉涼,田螺這一類物品容易滋生寄生蟲,所以不可大量食用。物品雖好,切莫太貪。
- 吃芋頭
前面提到廣東順德人,中秋節時尚芋食螺,芋就是芋頭,南北方都有栽培,並且呈現出了較大的南北方食用差距,北方多是整食,南方多是搗爛後再食用。
吃芋頭的習慣相傳是源於黃巢起義,起義軍隊在一場戰役中被圍困,只好以芋頭、田螺為食,戰士們吃完之後,覺得精神充沛,竟使得戰爭反敗為勝,這個故事影響極廣,也就使得風俗影響深遠。
潮州人吃芋頭稱為“剝鬼皮”,是吉祥的食品,從另一角度來說,潮州人認為吃芋頭有驅散鬼邪的作用。
- 吃鴨子
在我國臨近江河的地方,也有中秋節吃鴨子的習俗。這一習慣形成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北方民間自古就有捲餅吃鴨賞月的習俗;第二個是八月的鴨子肉質肥美,正是食用的最好時機。同時,鴨肉屬涼性,食用可以滋陰養津,以防止秋燥。
也正因為如此,食用鴨子的風氣盛久不衰。南京人吃的叫作“桂花鴨”,酒後再來一碟糖芋頭,其感覺自然是美不勝收。閤家賞月慶賀團圓與豐收,這是我們最為期待的一幕,也是越來越難以實現的一幕。
- 菰菜鱸魚燴
《晉書張翰傳》裡面記載,近代吳郡吳人(地名,今江蘇蘇州)張翰,文筆極好,齊王司馬冏就召見他,並且讓他做官。
當時的局勢混亂,張翰為了躲避災禍就想著回到南方老家,就託詞說秋風起,思念家鄉的菰菜、鱸魚燴,便辭官返鄉。這件事被後世傳為美談,後世文人也喜歡以此作為退休的說辭。
辛棄疾《登建康賞心亭》中有:“休說鱸魚堪燴,盡西風,季鷹歸未?”中秋節食用菰菜、鱸魚相雜燴,相得益彰,味道鮮美。
- 團圓餅
老北京人中秋節有吃“團圓餅”的習俗,這倒是和月餅的作用有點重複了。這種餅在市面上並不多見,都是自己在家中自做自吃。
把發麵團擀成數個圓餅,一層層地摞起來,每層之間,夾有糖餡及芝麻、花生、核桃、瓜子兒等瓜果,最表面一層放幾朵面捏的面花,中央點上紅點,撒上青紅絲,蒸的又高又圓,十分的鬆軟。
吃法就和月餅一樣,家裡有幾個人,就切幾瓣,這才叫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