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作品或者老照片上你能看到一些T-34的車尾有兩個尺寸很大的箱子,這玩意兒是幹什麼用的呢?從尺寸和外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備件箱或者雜物箱,但實際上這是T-34在戰爭中期使用的一種外部附加油箱。
早期的T-34有六個內部燃油箱,容量合計460升,至1943年夏末增加到八個,容量達540升。這個燃油載量和重得多的德國虎式坦克相當,但在當時的野戰條件下仍嫌不足。這是因為當時蘇聯汽車工業不發達,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坦克運輸車,坦克離開鐵路系統後就必須靠自身動力行軍,如果路面不良或需要越野則燃油消耗更大。而部隊裝備的供油卡車同樣數量有限,坦克不得不隨車攜帶儘量多的燃料,所以T-34從早期型號就開始配備外部附加油箱專供行軍之用。
最早出現在T-34/76 1940型上的是一種長方形的附加油箱,安裝在戰鬥室和發動機艙兩側的車身上,左右各二個,總容量為134升。
由左至右:BT-7M、A-20、T-34/76 1940型、T-34/76 1941型
存世的1940型仍保留這種附加油箱,這輛車是明斯克偉大的衛國戰爭博物館藏品
這種附加油箱在1941年和1942年生產的T-34上也能看到,一些照片顯示有的車輛在一側安裝了三個,向車尾方向延伸,或在原安裝位置更下方的側裝甲上增加一排以容納更多的數量。這可能是因為生產混亂以及前線對長距離機動的要求出現的不規範改裝。
後一輛坦克的附加油箱安裝在靠近尾部的發動機艙側面,前部車體尚有安裝基座
這輛裝有炮塔附加裝甲的T-34是1942年初的產品,兩個附加油箱都在發動機艙側面
莫斯科Vadim Zadorozhny車輛博物館的1941型上的附加油箱,但不知是否是戰時原貌
車體側裝甲上的箱子並非一定是油箱,庫賓卡的這輛1941型安裝的明顯是工具箱
1942年出現了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箱形附加油箱,有大小兩種不同型別,據說容量分別是40和90升,但沒有可靠的資料來源證明。
箱形附加油箱出現在1942年至1944年生產的T-34/76上,包括使用早期流線型炮塔和後來的六角形炮塔的型號,T-43原型車也安裝了這種油箱。但其外形不規則,前線後勤機構收集和管理不便,很多卸下的空油箱被隨意堆放最後損壞或丟失了。因此1944年2月的一份檔案將其廢止,由後來通行的圓筒形附加油箱全面替代。
我只見過一張安裝小型箱形附加油箱的車輛照片:
裝備大型箱形附加油箱的照片較多:
使用流線型炮塔的T-34/76,這輛車兼有1941型和1942型的特點
六角形米老鼠炮塔出現在1942年,只是我個人習慣仍稱其為1943型
有趣的照片,同一部隊不同廠家生產的1943型裝備著不同的附加油箱
俄羅斯Ivanovskoe國家軍事技術博物館收藏的安裝箱形油箱的1943年型OT-34噴火坦克實物
最後一統江湖的是90升的圓筒形附加油箱,因為外形符合我們心中的固有概念,你完全可以將其稱為油桶或者油罐,絕對不會錯認。一些資料稱其在1943年10月開始裝備,最初是車體兩側各裝一個,後來增加到左一右二,但實際上獨一個、左二右一或者左二右二也不鮮見,並不規範。並且即使工廠沒裝,前線部隊自己加焊個安裝支架也毫無難度。
但是另一些資料提到這種圓筒形附加油箱出現在1942年,進一步分析資料後我認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甚至更早一些。原因有三:
一是從歷史照片看,圓筒形附加油箱已出現在安裝1941年型和1942年型炮塔的KV-1重型坦克和KV-1S重型坦克上,其中不乏能夠確認拍攝於庫爾斯克戰役甚至更早的;二是在1943年1月拍攝的SU-152原型車照片上已安裝了這種圓筒形附加油箱;三是斯大林1942年9月19日簽發的國防人民委員會第0772號命令中提到,為擴大行動範圍,恢復在KV(360升)和T-34(270升)上增加油箱的做法,毫無疑問這隻能透過分別安裝四個和三個90升圓筒形附加油箱的方式來實現。這也說明此前這種附加油箱已生產並裝備過一段時間,而且必然對應有一個取消它的命令(可能是基於1942年前期供應困難局面)。
從歷史照片看,圓筒形附加油箱已出現在1942年型坦克上,存世的實車中一些兼具1941年型和1942年型特徵的坦克也帶著這種副油箱。當然大家都知道博物館藏品不是很靠得住,他們在恢復車輛完整性時可能會雜湊零件,特別是這種後來普及的部件,當然原部隊也可能直接往老車上焊。因此1943年10月可能是指大量投入生產的時間。
T-34/85從一開始就使用圓筒形附加油箱,從未用過箱型附加油箱。滿大街的存世1943年型T-34/76和T-34/85都帶著這種副油箱,看都看膩了,我都不想貼它們的照片。
與飛機上外掛的副油箱不同,以上所有這些外部附加油箱都不和坦克的內部供油管路相連,使用時必須將燃油手動泵入車內油箱。這種油箱只供行軍時使用,在作戰時必須預先拋棄。不過我們都知道哪兒都少不了蔑視規章的人,當然也無法完全避免猝不及防的戰鬥,所以下面這種照片也層出不窮:
戰爭中不少T-34被德國人俘獲並留為己用,蘇聯人遇到的問題在德國人那邊也存在。但是繳獲車輛往往備件不足,實際上在物資供應困難的時候,蘇聯自己的新車這些輔助類的部件都不齊備,因此就有了下面這種配置:
戰爭末期的T-34尾部在原來安裝箱形附加油箱的位置又出現了兩個圓筒。這次可不是油箱了,而是被稱為BDSH的煙幕發生器或稱發煙罐。這種煙幕裝置原用於蘇聯海軍艦艇,稱為MDSH,有電發火和手動錘擊撞針發火兩種啟動方式,既可隨車使用也可卸下單獨使用。煙霧劑燃燒約30秒達到一定壓力後開始釋放煙霧,在晴朗天氣可形成200米X200米的煙霧遮蔽區,燃燒時間達7至10分鐘。
BDSH於1944年10月開始大規模生產,配用於T-34/85和SU-100,但實際上IS和ISU系列以及此前生產的T-34/76等老車型也在裝備。戰後的T-44型也沿用該裝置,直到T-54上才被向發動機排氣管噴射柴油的熱煙幕技術替代。
BDSH容量為65升,比90升附加油箱短一截,肉眼區別明顯,你絕不會錯認的。
但是如果你在這個位置看到一個很大的,你覺得像是油桶的圓桶,不用懷疑,那就是個油桶。因為在生產BDSH的申請報告中就提到,它的支架可以用來安裝200升的油桶。另外有趣的是這在當時也並不是什麼新鮮點子,1941年時就有人在KV坦克尾部試驗過直接安裝海軍的MDSH,因為條件限制沒有得到生產許可而已。
安裝在T-34尾巴上的大箱子是幹什麼的這就算搞清楚了,直到我們看到這幾張照片:
這個箱子看上去有點擋事兒啊,莫非也是附加油箱嗎?其實這是一種火焰噴射坦克,箱子裡裝的是火焰噴射器。據說德國士兵初次遇到這種坦克時認為這是帶額外排氣管的固定式消音器,不過很快他們就嚐到了它的厲害。
這種車是用常規的1941年型T-34/76改造的,在車體兩側設定了裝甲箱,每個裡面並排放著四個FOG-1型火焰噴射器(一些資料說是五個,但箱體上方只能看到四個噴嘴)。所謂FOG-1是一種一次性的大型固定式火藥型火焰噴射器,透過火藥氣體將燃燒油噴至100米左右的距離,威力相當驚人。但是很顯然這種配置也有問題,火焰噴射器的噴口固定對著車體側面,實際上是沒法瞄準的,如果要射擊某個具體的目標,就必須把車體轉動90°。
1941年春季照此改裝了一批火焰噴射坦克用於莫斯科前線的戰鬥,照片中的車輛據說就屬於著名的卡圖科夫近衛坦克第1旅。雖然有前述的種種毛病,但如果不考慮準確性的話,這種火焰噴射坦克能使很大的一片區域內遍地是火,並且對敵方士兵的心理震撼極強。
當然渡過了莫斯科戰役的危急時刻後,蘇聯人也就放棄了這種心理意義大於實際效果的武器,繼續生產正規型號的OT-34噴火坦克。在車體前機槍位置設定一具單獨的火焰噴射器,容易對準目標,並且能多次噴射。
這種改裝型噴火坦克數量不大,除卡圖科夫旅外,已知坦克第20旅也使用過這種裝備。
好了,這次就這麼多。